「助人與自助—布偶跟你做個 FRIEND !」加開新班

身邊不少朋友都踏入50 +,以香港人的平均壽命85歲來看,50歲只走完人生不及三分二的旅程,還有一段很長的路……另一方面,踏入50 +,出現「老花」的毛病,閱讀文章頗費神,需要戴上老花鏡。身體也隨着天氣轉變,出現大大小小不同的酸痛,比天文台的預測還要準!踏入50 +,亦發現原來以往一睡到天明是多麼好,如今無數個難眠的晚上,不知數了多少隻綿羊……何不想想如何活好每一天?不要白費未來的30多年啊!   動動動,想想想…… 讓自己多動一點,最重要是多動動腦筋,多展露笑容。 除了進食維生素補充劑之外,邀請你參加我們在十月加開的「助人與自助—布偶跟你做個 FRIEND !」課程。   為何要參加?因為學以致用啊! 你可以用布偶向長者講故事、傳福音! 你也可以創作你的新故事,編排你的新戲劇,但先要熟悉聖經,知道上帝要你傳甚麼! 然後帶着你的布偶,走遍港島、新界、九龍各區的護老院舍,探訪各位「老友記」,用布偶說出你想告訴他們的「好消息」! 我們將會一路與你同行,歡迎加入我們的布偶福音隊!

送別的人還牽走我的心

在9月這一段開學的日子,機場添了許多離愁別緒,不少學生赴英、美、加升學,也有不少陪讀的家長一同前往。雖然各人都戴上口罩,但掩不住那份離別的傷感。有婆婆對着正在入閘的孫女大喊:「小心啊!到埗致電回家,免我們掛念!」這位婆婆不住叫喊,孫女立刻加快腳步,飛奔入內,免得場面尷尬……   小編亦因家人遠行而一連幾晚到機場送機,目睹不少離別的情景。其實,大部分離開的人那一刻並不覺得太失落,哭的大都是送別的人,尤其是年長一輩;年輕人反覺輕鬆,心想現今資訊發達,天天都可透過視像見面,何需如此牽腸掛肚?   年長一輩其實牽掛甚麼?憂心甚麼?小編為此訪問了三位長輩級人物:   一位八十歲的婆婆說:「我支持孫女到外國讀書。不過,我口裏雖然這麼說,心裏亦明白她為何要走,但內心仍是掛慮,擔心她會誤交損友,又怕她在全英語的學習環境中,讀得很辛苦……在她離開之後,不知何時才回來;雖然她說每年最少回港一次,但要等一年啊!」   另一位六十多歲的女士說:「我的女兒為了她的兒子得到更好的教育,離開香港,把所有物業都賣掉,銀行存款也轉到別的戶口。雖然她在我的手機安裝了WhatsApp,又教我使用Video Call,但作為父母,怎也放不下。女兒千叮萬囑我小心,不要跌倒,但有誰想令自己跌倒?老人家身體不平衡是正常的,意外怎能避免?天天視像,可以代替真正的面對面嗎?你問我是否感到失落?這還要問?我可以怎樣做?強迫他們留下來陪我?本來好好一家人,齊齊整整,如今各散東西,留下我們兩老,只能自求多福!為免女兒擔心,我會裝着笑臉送她離開,把愁苦埋在自己心裏好了!」   一位七十歲的伯伯說:「我的孫兒到外國讀書已五年了,每年回港總探望我幾次,但越來越有一種疏離的感覺。其實我們相隔千里,加上文化差異,已少了共同話題,而且他近年更滿口英語,有時也不明白他在說甚麼。但是我每次都堅持與他一起吃過晚飯,然後送他到機場,把他臨上機前的臉孔記在心中。沒有人知道明天會如何,更沒有人知道上帝何時接我回天家,開開心心過每一天就算了!」   上月底,電視新聞報道日本一位二十多歲的男子,專職陪伴。這工作不涉及任何不道德的活動,陪伴者不需要多說話,只是聆聽顧客的傾訴,而顧客只需支付交際活動的費用,例如吃飯、看戲……想不到這職業在日本大受歡迎,全國的自殺率也因而輕微下降了,難怪政府亦高調地表示支持!   今天,在移民潮下,我們周遭有許多人感到孤單,他們也需要一個陪伴者,讓他們宣洩心中的鬱結。你願意陪伴他們一會嗎?正如聖經說:「無論何人,因為門徒的名,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裏的一個喝,我實在告訴你們,這人不能不得賞賜。」(馬太福音10:42)即或不然,還有主耶穌,祂曾這樣應允我們:「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,我必到你們這裏來。」(約翰福音14:18)在孤單無助的日子,主的同在更寶貴!

究竟我要留下甚麼?

有一個富翁年事已高,知道自己的生命快到盡頭,便為着一些事情憂慮,令他寢食難安,加重病情。究竟有甚麼事情叫他如此憂慮?   擔心遺產分配不公,兒孫為金錢而反目,家中永無寧日。 擔心無人繼承他畢生的功業,走到人生最後一程,才發覺沒有人能擔此重任,讓他辛辛苦苦建立的「良心企業」留存下去。 後悔過往把太多時間花在事業上,縱然獨具慧眼,處處洞悉先機,下屬對他敬重有加,生意日益龐大,人人稱他「好老闆」;但是他從不理會家中的人與事,更少向妻兒表露一份愛,彼此疏離的關係已難以修補。 擔心兒孫在溫室長大,一向資源豐富,正所謂「衣來伸手,飯來張口」,從未經歷過風浪,日後難以面對各樣困境。   這位富翁於是祈求上帝多給他十年壽命,好讓他能夠重新教導兒孫怎樣待人處世。可惜上帝沒有回應他,富翁就歸回天家了。   他從天上看,只見地上的兒孫如他所料,為着家財而爭吵不休,甚至鬧上法庭,還把他的「良心企業」分拆出售,以利益為上,埋沒了良心。富翁不禁慨嘆:「我真的不明白,我留給他們的,足夠他們的需用有餘,為何對內要剝削員工,對外還要『賺到盡』呢?」富翁感到心灰意冷,不再渴求多活十年,因為他知道即使再多十年,也未能引導兒孫回轉向善。   以上的故事讓你想起聖經哪一個比喻呢?是路加福音第16章記載的「財主與拉撒路」嗎?當中有部分相似,但主要部分卻不一樣。上文的富翁營商有道、為善最樂,只是對兒孫疏於管教。   在聖經中,父母教子無方的例子也不少,如:挪亞、以撒、雅各、大衛……他們的事蹟對我們今天有甚麼提醒呢?聖經百看不厭,更是我們一生最佳的輔導錦囊!

韻句助靈修

舊歲已過,新年在即。 讓神更新你,在你生命各領域。   可曾想過一些押韻的句子,能幫助你謹記每日的靈修心得?   本社有幸能為姚志華先生出版其大作《靈韻日思——細味365則靈修韻句》。他是一位資深的文字工作者,多年來參與基督教出版事工,並進修神學,且一向雅好詩詞,所以能寫出這麼多的韻句——上下兩句的句尾字都押韻。   此書主要是供信徒每日靈修之用。誠如作者說:「本書的出版目的,主要是鼓勵信徒靈修。三十多年來,我每日借助《靈命日糧》(Our Daily Bread)季刊的指引,讀經、默想、祈禱、看喻道故事,得到豐富的靈糧,度過了數十個寒暑,經歷了豐厚的主恩。我多麼期望信徒每日都靈修!有別於一般的靈修讀物,本書提供嶄新的靈修方式……少有人提倡以韻句形式撮述靈修心得,我希望藉出版這本書,與讀者分享這三百多則靈修韻句;如能使讀者稍有裨益,榮歸上主。」   那麼,採用韻句來撮述靈修心得,又有甚麼好處呢?基督教文藝與音樂創作人艾阮女士為此書撰序,她在序言中說:「此書參照了坊間普遍採用的靈修書格局,每日一個單元,共三百六十五個單元。作者以韻文來構思精警句子,期望加強語言上的藝術色彩,讓讀者易於記憶,有其獨特性和意義。兩行或三行的長短句排列開來,每行末字皆押韻,讓嚴謹的教導文字多了一種趣味,這種文字表達方式能使讀者放鬆心情,透過文字的聲音得到一種語言上的美感享受。」   此書還周詳地考慮到讀者的閱讀感受,特意為全書加設「主題索引」,讓讀者按興趣和需要去尋索不同課題來閱讀。   期望此書如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李思敬博士所言:「鼓勵讀者實踐靈修生活……但更重要的是:假如因此提醒我們,原來對這書卷或篇章還是似懂非懂,那就應該把握機會、痛下決心,好好填補信主多年卻仍然對上主聖言有這疏漏空白的遺憾。」   歡迎到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文字部網店(網址:https://www.evangelpress.org)試閱及訂購。   試讀 1     試讀 2

全是恩典!

上帝應許說:「我的恩典夠你用的,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。」(哥林多後書12:9)對本社來說,這句話是何等真確無比!   Everyone Press Ltd. 成立已有六年,起初以為只要為主作工,必然蒙福,事事順利,原來事實並非這樣。我們初期的每項計劃都屢屢碰壁,就好像一個個皮球碰在牆上彈回來,一次、兩次、三次……最後都只是原地踏步。我們曾問上帝:「是祢的心意嗎?」但聽不到回答……於是,我們發揮阿Q精神,勉勵自己:「原地踏步總比退後十步好!」   這些年來,我們繼續把一個個皮球拋出去,漸漸好像掌握了一點點投球的力度和技巧,認識怎樣在狹縫中前行,並且靈活轉動。雖然仍經歷球被彈回來,但已有點進步了……   回想在兩年前,王俊傑先生邀請我們作為他的大作《珍珠解碼》的出版社,一同參加第一屆「想創你未來——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」,在「科普組」中有幸獲獎。   這確是我們一個寶貴的經驗:由於是第一屆,大家都不熟悉比賽規則、評分標準,以及各項要求,只是「摸着石頭過河」,由參加到入選,由入選到出版,再由出版到行銷,我們與作者王俊傑先生嘗過不少失敗。如何把科普紮實的知性內容,變得有趣又生活化呢?為此我們把內容重寫了數遍,也修改了無數次……最後,這本書更在第三屆「香港出版雙年獎」的「生活及科普」組中脫穎而出,獲得出版獎,實在感恩!   想不到兩年之後,我們竟然參加第二屆「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」,今次參賽的是「繪本組」。為甚麼有此勇氣參加?就由一個電話開始:我們收到香港出版總會邀請。於是我們立刻開會商討: 「試一試也無妨!」 「但出版甚麼呢?兩星期就截止報名了!」 「不如把 Uncle Tony 與兒子的故事繪畫出來啦!」 我們就這樣「拍板」了。最後能夠入圍,甚至獲獎,實在全是上帝的恩典!   今次獲獎的作品是《與爸造世界》,作者 Uncle Tony 的兒子 Nathan 幼年時候,因一次嚴重的交通意外,導致腦癱,四肢和眼睛都受到損害。但這個「阿爸」沒有放棄,每晚拿着布偶跟兒子講故事,從故事中與他一起經歷喜怒哀樂,並把一點一點顏色加在他只有黑色和灰色的世界中。經過二十多年的陪伴,Nathan 今天成了一個「開心果」!這本書充滿了驚喜與溫情,預期明年初出版,請為我們打氣啊!   有人問我們會否參加下一屆比賽,其實現今出版工作面對越來越多困難。正如已故作家倪匡先生所言,出版一本書需要的資金不少,由起稿至設計、出版至銷售,都是由整個團隊用心經營;但花上的心思不一定帶來銷量!「想創你未來——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」最高50萬元的資助金額,確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,鼓勵出版業界精益求精,更多出版不同種類的好書回饋讀者。若蒙感動和恩領,我們也許願意再接受挑戰!   恩典不在於才華與資源,往往在我們毫無準備下,上帝已為我們供應一切!感謝主,在艱難的路上,帶領我們一同追尋祢給我們的夢!

團隊事奉——以愛相連

對你來說,甚麼是事奉?你希望從事奉中得到甚麼?也帶給別人甚麼?   在以往事奉的過程或經驗中,有甚麼事情曾令你感到失望、氣憤,或甚至想離開事奉的團隊? 紛爭(以為紛爭只出現於工作間,因為人人都想升職加薪,原來並非如此) 是非(以為只要同心事奉,便沒有是非,原來並非如此) 立場(以為在事奉上帝的團隊中,大家的信念相同,原來並非如此) 搞小圈子(以為事奉全是恩典,無可自誇,原來並非如此) 其他   對於團隊事奉,聖經給我們甚麼提醒呢? 舊約聖經記載了人類自古以來數不勝數的罪惡: 罪源於始祖亞當和夏娃,他們懷疑上帝的全愛和全善,不甘於順服那位創造主,因而墮入魔鬼的陷阱,令罪進入了世界。 嫉妒始於亞當和夏娃的兒子該隱,他因妒忌而殺了弟弟亞伯,犯下聖經記載的第一宗謀殺案。   新約聖經記載耶穌降世,並祂一生的事蹟,尤其祂對門徒的身教言教。可是,我們在馬可福音看見: 耶穌的門徒常常不懂耶穌的教導,甚至耶穌預言祂的受難,門徒也不明白(可9:32)。 門徒常自作主張,禁止人奉耶穌的名趕鬼,還在耶穌面前邀功(可9:38);他們更阻止小孩親近耶穌,因而惹怒耶穌(可10:13)。 門徒也常相爭誰為大,雅各與約翰更要耶穌答應在祂的榮耀裏,讓他們能一個坐右邊,一個坐左邊(可10:35)。 更有猶大不只常常盜取公款,而且出賣耶穌。   面對這樣的一個團隊,耶穌怎樣做?怒斥他們?離開他們?不!在耶穌與門徒的關係中,我們看見完全的愛、接納與敞開。即使是猶大,耶穌亦沒有排擠他,或放棄他,反而是猶大離開了主。耶穌也不怕在門徒面前表達祂的需要、感受與軟弱,而且不怕對門徒訴說祂的恐懼,並要求他們相伴(可14:34)。   耶穌的愛、接納與敞開,使門徒樂於向祂報告他們的所作所為,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情緒與需要,不怕顯露自己的軟弱與無知。事實上,在與耶穌的關係中,門徒每一個無知與犯錯,都成為他們進入與耶穌更深一層關係的契機。   上帝清楚知道我們每一個人的弱點,但祂從沒有嫌棄我們,讓我們可以見證衪、事奉衪。所以,在我們的事奉中,除了與上帝同工,也當學像主耶穌,為團隊成員提供一個互相接納、敞開、安全無虞的團隊關係。這是維繫團隊的鑰匙,也是事奉的另一個祝福!

抓緊夏日良機

抓緊夏日良機   近月來,熱浪席捲全球,歐洲的氣溫曾高達攝氏40度,香港也連續一星期在攝氏35度以上,不時聽到人抱怨天氣太熱了,那些在戶外工作的人更是叫苦連天!   在這炎炎夏日,最享受的莫過於捧着凍飲,或一杯雪糕,坐在有空調的房內,懶洋洋地看看電視,或翻一翻雜誌,然後來一個午睡……但聖經卻提醒我們:「夏天聚斂的,是智慧之子;收割時沉睡的,是貽羞之子。」(箴言10:5)   這一節經文應用於收割農作物上,農夫必定同意。但它也敦促我們要在夏天作好儲備。究竟我們要儲備甚麼?首先,要儲備健康,所謂「多做運動身體好」,在室內做一些伸展四肢的運動也不錯,但記得要多喝水啊!第二是情誼,有空就撥個電話給久未見面的親友,一點關心與問候,可拉近彼此的關係,日後或許成為守望相助的摯友。還要儲備對上帝的信心!閒時多讀聖經,多在禱告中親近上帝;當遇到各種沖擊或困難,我們的信心就有根有基了!   「夏天聚斂的,是智慧之子」也同樣適用於屬靈的收割,那是每個基督徒都應該參與的事。還記得耶穌講過關於兩個兒子的比喻嗎?祂說:「一個人有兩個兒子。他來對大兒子說:『我兒,你今天到葡萄園裏去做工。』他回答說:『我不去』,以後自己懊悔,就去了。又來對小兒子也是這樣說。他回答說:『父啊,我去』,他卻不去。」(馬太福音21:28-30)究竟我們是比喻中的大兒子還是小兒子呢?但願我們趁着福音事工大有機會的日子,努力傳揚福音,讓那些尚未認識救恩的人,因相信主耶穌而得救。   無論您打算怎樣度過這夏日,或希望儲備甚麼、收割甚麼,都願您有主相伴,作您的引導和幫助,在收割的日子,經歷身、心、靈的大豐收!  

布偶跟你做個 FRIEND!

助人與自助——布偶跟你做個 FRIEND!   在「社創基金」資助下,我們於6月開展了「助人與自助—布偶跟你做個 friend!」一輪接一輪的課程,與本港兩間教會和兩間機構合作,大部分學員都是50+,而且第一次接觸布偶。   起初計劃一連5堂學習操作布偶的課程時,也曾想過:5堂會否太多?有那麼多東西要學嗎?結果,學員上了5堂之後,雖然認識操作布偶的一些技巧,亦明白箇中的祕訣,但當他們親自表演,尤其是同時操作兩個布偶,才發現原來知易行難,難以協調,以致整個表演像是「倒瀉籮蟹」……   這5堂課之後,就是「實踐課」了。雖然仍有點混亂,但愛能掩蓋許多的不足。當日,有學員舉起布偶唱大戲、講故事,也有學員主動走到在觀眾席的長者當中,與他們打成一片。學員沒有預先排練,一切只是從愛出發,用手上的布偶,向「老友記」送上問候和關心,場面感人,並在歡笑聲中結束。最後,學員回到課室,互相提醒有甚麼可以改進。其實,他們已具備了最重要的東西,那就是愛!正如聖經說:「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,並天使的話語,卻沒有愛,我就成了鳴的鑼,響的鈸一般。」(哥林多前書13:1)   除了在長者中心用布偶與「老友記」互動之外,我們也在線上與院舍的「老友記」見面。在疫情影響下,他們少與外界接觸,也少人探望他們,只見他們一開始時排排坐着,目光呆呆,沒有笑容。當我們用布偶與他們唱大戲,還有經典金曲,他們便開始拍拍手、踏踏足,一起打拍子,這讓我們一班學員樂透了,更興奮地唱下去。之後,有學員用布偶扮演不同的角色,跟他們講故事,最後由扮演醫生的布偶總結說:「疫情一定會過去,祝福大家身體健康,不受疫情影響,天天都開開心心!」   原以為學員最享受的是課堂時間,嘻嘻哈哈又下課了;現在才發現最令他們開心又滿足的,就是帶着布偶參與社會服務,把愛和安慰傳播開去,送給有需要的人。期望很快能與布偶一同給院舍的「老友記」一個 big hug!

苦中仍信靠

苦中仍信靠   今天,世界各地發生不少天災人禍,地震、洪水、瘟疫、戰爭等消息,經常在新聞中報道;加上社會變遷、經濟下滑,許多人都慨嘆要捱一段苦日子……   在聖經的路得記中,拿俄米也曾經歷一段艱苦時期,她如何面對呢?故事從「當士師秉政的時候」(1:1)開始,當時以色列人背離了上帝的道,轉而拜偶像,以致國內遭遇饑荒,社會動盪,內戰頻生。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為了逃避饑荒,帶同一家由猶大的伯利恆遷到摩押,以為在那裏耕種,收成會好一點。   拿俄米的兩個兒子在摩押成家立室,但在這十多年間,她經歷了喪夫和喪子之痛,留下她與兩個已成寡婦的兒媳(1:3-5)。這三個寡婦失去了經濟支柱,必須設法養活自己。這時候,拿俄米聽聞上帝賜糧食給祂的百姓,便返回家鄉伯利恆。在路上,拿俄米吩咐她兩個媳婦回娘家另覓出路,最終只有路得跟隨拿俄米回鄉(1:6-18)。   當她和媳婦路得回到伯利恆的時候,全城的人都驚訝不已,婦女們交頭接耳說:「這是拿俄米嗎?怎麼變成這個樣子,頭髮斑白,臉容憔悴!」有人上前跟她打招呼:「拿俄米,你回來了!」   拿俄米卻回答:「不要叫我拿俄米,要叫我瑪拉,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。」(1:20)「瑪拉」的意思是苦。拿俄米知道她和丈夫從前都走錯了路,離開上帝應許之地,去到上帝所厭惡的摩押,以致落入如斯苦況。她這樣回答,顯出她勇於承認自己的過錯,接受上帝所降的禍—─滿滿地出去,空空地回來。   拿俄米雖然經歷喪親之痛而傷心失意,甚至抱怨上帝使她受苦。然而,她仍深信上帝的掌權,沒有因苦難而離棄祂。反之,她在傷痛中細心察看上帝在她生活中的作為,一步一步走出陰霾。她和路得商量,家裏雖然一無所有,但那時正是割大麥的時候,四處是糧食。於是,路得「恰巧」來到波阿斯的田中,這時波阿斯也「正」從伯利恆來到田間,路得因而與波阿斯相遇,讓她可以在波阿斯的田中拾取剩下的麥穗,養活她和拿俄米。   路得與波阿斯的邂逅,全是上帝巧妙安排,成就祂奇妙的計劃!上帝悅納拿俄米的懊悔,也悅納路得對婆婆的順服和愛,讓波阿斯娶了路得,使她們婆媳進入順境,路得和波阿斯還生了一個兒子,成了救主在世的先祖(4:17)。   人生難免遇上苦難,但願我們在困苦中,仍留意上帝賜下的恩典,以信靠和感恩的心跟隨祂的帶領。

您願意忠心嗎?

您願意忠心嗎?   今時今日,「忠心」似乎是許多人所缺乏的。在職場上,很多時講求的是靈活機智、人脈關係,更要懂得看風駛𢃇,所謂「識時務者為俊傑」!   然而,聖經卻提醒我們:「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,為上帝奧祕事的管家。所求於管家的,是要他有忠心。」(哥林多前書4:1-2)聖經中的啟示錄也說:「你務要至死忠心,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。」(2:10下)   由此看來,上帝十分重視信徒的忠心。那麼,「忠心」是甚麼?那就是一份責任感,把別人委託的事情,視為自己的責任,千辛萬苦也要努力完成它!這讓我們想起在舊約時代,亞伯拉罕的一位老僕人。雖然聖經沒有記下他的名字,他卻是「忠心」的典範!   他是亞伯拉罕家中最資深的僕人,負責管理亞伯拉罕的一切事務。當時亞伯拉罕已一百四十歲了,便將兒子以撒娶妻的重任交託這老僕人。於是,這老僕人帶着十匹駱駝,並他主人交給他的禮物,從希伯崙起程,千里迢迢來到主人的家鄉拿鶴城。   其實老僕人的任務殊不簡單!他畢竟已年紀老邁,不但要長途跋涉,即使到了目的地,仍不知道誰是上帝為他主人的兒子揀選的妻子。最怕是自己老眼昏花,萬一選錯了,豈不害了主人世世代代?   所以,面對這艱難的任務,老僕人慎重地在拿鶴城外向上帝禱告:「耶和華——我主人亞伯拉罕的上帝啊,求你施恩給我主人亞伯拉罕,使我今日遇見好機會。我現今站在井旁,城內居民的女子們正出來打水。我向那一個女子說:『請你拿下水瓶來,給我水喝。』她若說:『請喝!我也給你的駱駝喝。』願那女子就作你所預定給你僕人以撒的妻。這樣,我便知道你施恩給我主人了。」(創世記24:12-14)   老僕人的禱告不但顯出他努力地忠於所託,也顯出他對上帝的信心!他以信心明確地祈求上帝讓他遇見所望之事,相信上帝必施恩予亞伯拉罕。禱告之後,他更感受上帝逐步為他揭示答案,讓他遇上利百加,印證上帝看顧和引領每一個信靠祂的人!   我們在世上都有從上帝而來的召命,但我們該如何在自己的崗位上(包括工作、家庭、社會和教會)盡忠職守呢?這位老僕人不但是我們的榜樣,也提醒我們:只管運用上帝給我們的各樣恩賜和智慧,努力去做,其餘的就讓上帝按祂的時間,成就祂的心意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