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求必應?

有求必應?   祈禱必蒙麼允嗎?究竟禱告是甚麼?   祈禱是信徒與上帝溝通的平台。耶利米書29章12節說:「你們要呼求我,禱告我,我就應允你們。」馬可福音11章24節也說:「凡你們禱告祈求的,無論是甚麼,只要信是得着的,就必得着。」這是不是說:無論我們求甚麼,上帝都必定應允?或是要看我們的信心有多大?或是我們祈禱的用詞是否準確、內容是否精彩?或是要由牧師帶領禱告,上帝才應允所求?   一位姊妹曾對我們說:「我一直為患病的爸爸禱告,但他最終不治。為甚麼上帝沒有應允我的禱告?」當禱告沒有按我們所求的得蒙應允時,我們很容易感到失望、疑惑,甚至憤怒;但我們必須謹記:上帝確是無所不能,但祂不是無所不肯、有求必應。這樣,我們才不致跌入魔鬼的陷阱裏!   從聖經中,我們知道上帝是有主見、有計劃、有目標的。祂不是我們的助理,聽我們使喚,達成我們的心願。我們的禱告得不到應允,有時是因為信心不足,不相信上帝能做得到。有時亦因為我們妄求,即是禱告的動機不純正,憑肉體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去求;這就如孩子要吃糖果,作父母的,也不會一味給他們糖果吃,因為這樣會對他們的健康有害。   但更多時候,是因為時候未到,或是上帝以另一種方式應允我們的禱告,或是祂為我們成就了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,只是我們那一刻察覺不到。正如聖經說:「你們中間作父親的,誰有兒子求餅,反給他石頭呢?求魚,反拿蛇當魚給他呢?求雞蛋,反給他蠍子呢?你們雖然不好,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;何況天父,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嗎?」(路加福音11:11-13)所以,上帝沒有照我們的意思成全我們的禱告,並不表示祂沒有垂聽。有時候,祂的沉默或許是一個答案,或是祂聽到我們的祈求之後,另外為我們作出祂看為更好的安排。我們千萬不要灰心、失望、埋怨啊!   其實,禱告是我們一個很好的操練,學習不是要上帝聽我們的,乃是我們要聽上帝的。在禱告中,我們學習信靠上帝,學習將生命交託給祂,因祂會將真正的福氣,賜給愛祂又守祂真道的人;而非事事要祂有求必應!   (P.S. 請從今天的境況中學習祈禱,不論事情發展怎樣,都懷着信心,相信上帝沒有離開,祂必施行公義與憐憫!)

真正的平安

真正的平安   面對第五波疫情爆發,長者和幼兒的生命更受威脅;與此同時,遠在烏克蘭的人民,在槍林彈雨之下,何嘗不是時刻感到危在旦夕?這時候,我們最渴望得到的,莫過於平安!   真正的平安是甚麼?它不是外在的,而是存在心裏,非金錢、環境、權力、物質所能換來。那麼,我們怎樣才獲得心靈的平安呢?耶穌說:「我留下平安給你們;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。我所賜的,不像世人所賜的。你們心裏不要憂愁,也不要膽怯。」(約翰福音14:27)內心若有平安,即使外面風高浪湧,我們仍有勇氣、信心、力量去面對。   在這些日子,我們更深體驗人生的無常,天災人禍不斷發生。當我們正奮力抗疫,另一邊廂卻烽煙四起,彷彿苦難無處不在!事實上,耶穌對此亦早有明言:「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,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。在世上,你們有苦難;但你們可以放心,我已經勝了世界。」(約翰福音16:33)耶穌清楚告訴我們世上有苦難,但祂叫我們放心,因祂已勝了世界,我們在祂裏面可得平安。這是上帝為我們在苦難中開的一條出路!   基督徒的人生旅途,確非永遠平坦、安穩。使徒保羅在他的傳道生涯中,何嘗不是受過許多的磨難?他說:「我比他們多受勞苦,多下監牢,受鞭打是過重的,冒死是屢次有的。被猶太人鞭打五次,每次四十減去一下;被棍打了三次;被石頭打了一次;遇着船壞三次,一晝一夜在深海裏。又屢次行遠路,遭江河的危險、盜賊的危險、同族的危險、外邦人的危險、城裏的危險、曠野的危險、海中的危險、假弟兄的危險。受勞碌、受困苦,多次不得睡,又飢又渴,多次不得食,受寒冷,赤身露體……」(哥林多後書11:23-27)   保羅在諸多苦難中,沒有膽怯退縮,反而有滿足的喜樂與盼望,因他清楚知道所遇到的都是出於上帝的美意,深信主必與他同在,擔當他的軟弱,隨時隨地幫助他。所以,他能夠這樣說:「我知道怎樣處卑賤,也知道怎樣處豐富;或飽足,或飢餓;或有餘,或缺乏,隨事隨在,我都得了秘訣。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,凡事都能做。」(腓立比書4:12-13)   保羅雖曾缺食忍餓,受過許多痛楚,卻不發怨言,而且無論在甚麼景況,都可以知足和感恩。這就是真正的平安——不受環境改變,只靠着上帝所賜的信心和力量,並聖靈的幫助!

如何向孩子講述今天發生的事?

如何向孩子講述今天發生的事?   今天,我們面對突如其來的事,常感到措手不及。今天以為普通、正常不過的事,明天可能倒轉過來,甚至帶來令人恐慌的後果;成人也難以理解,何況兒童呢?   當子女看到新聞報道,可能會問:「媽媽,點解會打仗嘅?究竟是誰的錯?敵方如何進攻?為何連平民也殺害?」   今天,網上流傳許多似是而非的訊息,父母要小心謹慎地回應子女的提問。如果子女已升至小學四、五年級,他們懂得在網上搜尋大量資訊,但不確定他們所看到的是真是假。所以,父母必須從歷史的背景、事情的發展,據實與子女討論,更藉此了解他們的看法,與他們交流心得,為他們的成長奠下基礎,也建立親子互動關係。子女不是溫室成長的花朵,他們是上帝的兒女,要經得起風浪,明辨是非,追求真理。在烏克蘭發生的戰爭,正是一個實際議題,父母可把握時機,向子女灌輸何謂善惡,培養他們正確的態度,並對上帝的信心。   如果子女尚年幼,不太明白何謂戰爭,亦可與他們一起祈禱,求主賜他們一顆愛心及同理心,記念在戰爭中受苦的人。Uncle Tony 認識一個住在烏克蘭的家庭,亦拍下一條英文版的短片鼓勵他的烏克蘭朋友一家;也有一條中文短片給我們的孩子,讓他們學習把心中的恐懼和憂慮,在禱告中交託主。 另香港疫情嚴峻,也可以向孩子解釋醫院內發生的事。但請謹記不要投訴、指控或埋怨,要以一顆同理心去教導孩子。醫院的醫生與護士已盡力而為,但香港的居住環境太密集,長者抵抗力較差,容易染病,所以他們在醫院外輪候。我們可以為他們祈禱之餘,更要保護自己身體,不要再增加醫務人員的負擔。這正是教導孩子甚麼是社會責任,並如何在困難中互相守望的最佳時機!

咒詛變為祝福

咒詛變為祝福   可曾想過一種家族遺傳病如何摧毀一個家庭,甚至一顆顆的心靈?但一個回轉歸向神,卻把咒詛變為祝福,為許多病患者帶來光明? 去年底,在一位朋友引薦下,小編認識了曹綺雯老師,她有一本新作《青山依舊在‧幾度夕陽紅》預備出版成書。小編細讀她流麗的筆觸娓娓道來的一段段經歷,不禁感謝上帝的奇異恩典! 曹老師的母親因肺結核而早逝。她的父親是一名殘障者,走路像喝醉酒一般跌跌撞撞,要扶着牆壁、桌椅慢慢「游走」,像蜘蛛那樣;他的手部肌肉也不協調,連拿一杯水也會潑瀉。後來,他在不知就裏的情況下離世,大家以為噩夢完了,誰知更大的噩夢才開始。過了不久,曹老師的大哥、二姐、三哥、四哥,一個接一個患病,病情與父親一樣,原來他們都患上一種家族遺傳病——小腦萎縮症。 這是一種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疾病,不單患者痛苦,家人的心情更不好過,而且照顧加倍困難。曹老師的心靈經歷多番掙扎,她質問神:「聖經說神愛世人,為甚麼人有苦難時,祢竟掉頭不顧?」但天父有祂的時間表,過了一段時間,沉默的神在她身上作工。當她在大學教書的時候,有人介紹她認識一位牧師。她與這位牧師見面時,劈頭就問他:「當人需要神的時候,神到底去了哪裏?」這位牧師毫不猶豫地說:「神去了哪裏?神不就在你的身邊嗎?」 這話猶如當頭棒喝,以致她今天能寫出:「我原以為天父一直咒詛我的家庭,但原來祂藉此引導我回到祂身邊……」神的應許更成為她面對家人的苦難極大的安慰:「我的恩典夠你用的,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。」(哥林多後書12:9) 曹老師一直經歷神的陶造,到了2007年,她毅然辭掉正職,與病友一起創辦了「香港小腦萎縮症協會」,藉此互相勉勵,結伴同行,帶給病友們終極的關懷、永生的盼望!到了2018年,曹老師更獲得香港紅十字會及香港電台合辦的「香港人道年獎」。 本社有幸出版曹老師的《青山依舊在‧幾度夕陽紅》,實在是神的恩典!今天,面對世事無常,人世間的種種磨難驟然而至,有時是時局混亂,有時是天災橫禍,有時是疾病纒身,叫人頓時手足無措;但願此書能給我們一點指引與安慰!

虎年談虎

虎年談虎   踏入虎年,讓我們想想聖經有沒有提過老虎呢? 從聖經搜尋「虎」字,只找到有好幾處出現「虎口」一詞,是昔日的量度單位;也有兩處出現「壁虎」一詞,是爬行動物,蜥蜴的一種。但在整本聖經中,完全沒有提到老虎。這也許是因為在巴勒斯坦地區,沒有老虎這種動物,所以聖經沒有提到牠。 可是,自古以來,華人一般都認為老虎是「百獸之王」。俗語謂「一山不能藏二虎」,正反映老虎雄霸一方的威勢。也有謂「苛政猛於虎」,古代君王獨攬大權,且掌管文武百官甚至平民百姓的生殺大權,以致昔日的官民面對君王,都必須戰戰兢兢、步步為營,伴君如伴虎,避免招致殺身之禍。 老虎雖然兇猛有力,而且尖牙利爪,令人聞虎色變;但我們也聽過「狐假虎威」的故事,或是「扮豬吃老虎」這諺語,覺得老虎似乎有勇無謀,容易受騙。反過來說,老虎也有其可取的優點,例如老虎行動敏捷、迅速而果斷,充滿信心,個性積極,競爭力強。 在虎年伊始,讓我們學習老虎的一些優點: 充滿力量:「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;但上帝是我心裏的力量,又是我的福分,直到永遠。」(詩篇73:26) 行事敏捷:「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,又使我穩行在高處。」(哈巴谷書3:19) 剛強壯膽:「凡仰望耶和華的人,你們都要壯膽,堅固你們的心!」(詩篇31:24) 目標堅定:「我只有一件事,就是忘記背後,努力面前的,向着標竿直跑,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。」(腓立比書3:13-14) 憑信得勝:「凡從上帝生的,就勝過世界;使我們勝了世界的,就是我們的信心。」(約翰一書5:4) 積極向前:「上帝賜給我們,不是膽怯的心,乃是剛強、仁愛、謹守的心。」(提摩太後書1:7) 願我們在新一年經歷上帝更多的陶造,靠着祂的恩典把軟弱變為堅強,在這世代站立得穩,而且得勝有餘!

復和之路

復和之路   有一天,我問年紀老邁、卧病已久的媽媽,在新一年有何心願?她說:「我最大的心願,就是你們四兄妹彼此相愛,我已心滿意足了!」 這讓我想起耶穌曾對門徒說的一番話:「小子們,我還有不多的時候與你們同在;後來你們要找我,但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到。這話我曾對猶太人說過,如今也照樣對你們說。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,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;我怎樣愛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相愛。」(約翰福音13:33-34) 當耶穌快要為拯救世人而釘身十架時,祂對門徒的叮嚀是:彼此相愛。同樣地,許多父母在面臨生命的大限時,最大的心願就是子女能彼此相愛。可惜往往在現實生活中,不少家庭因錢財而弄得關係破裂,也有因父母偏心而引致兄弟姊妹不和,若不立刻修補或復和,長此不去,這裂痕只會越來越大,甚至有一天,一家人不相往來,一點聯繫也沒有!其實本是同根生,大家血脈相連,弄成如此,實在可惜! 聖經有不少這樣的例子,例如創世記37章記載了一個家庭悲劇的開始:雅各毫不掩飾地偏愛約瑟,為約瑟做了一件彩衣,是其他兒子沒有的;這不但明示他偏愛約瑟,更好像暗示約瑟將要成為他的繼承人。雅各這樣做,其實對約瑟毫無益處,更引來約瑟的哥哥們對他的憎恨與妒忌,自小被哥哥們疏遠,甚至埋下殺機。最後,約瑟被他們賣到埃及,從此與家人隔絕。 在創世記42至45章,約瑟被哥哥們賣到埃及後,過了數十年,上帝藉着饑荒,讓他們重逢。約瑟不但對哥哥們沒有懷恨之心,當聽到他們原來還記着並承認當年對自己的傷害,約瑟悲從中來,忍不住進到內室痛哭一場,然後出來與哥哥們相認。眼淚有醫治心靈的功效,對約瑟來說,最安慰的是聽到哥哥們承認錯誤。 所以,聽到媽媽說出她的心願後,我立即想致電給十年沒有見面的大哥——他因為金錢糾紛,以及父母偏愛,一直對我們三姊妹抱怨,加上大嫂的挑撥,這裂縫越來越深。過往我認為媽媽有我們三姊妹就夠了,既然大哥不仁,就當家裏沒有他罷了……想不到媽媽在病床上的心願,激起了我們兄妹之情,鼓勵我去聯絡這已陌生的哥哥。 但一開口跟他說甚麼呢?最好不要重提十多年來的心病,但可以不提嗎?唉!如何是好?您有何提議?  

乃縵的女僕

聖經這樣說: 亞蘭王的元帥乃縵在他主人面前為尊為大,因耶和華曾藉他使亞蘭人得勝;他又是大能的勇士,只是長了大痲瘋。先前亞蘭人成群地出去,從以色列國擄了一個小女子,這女子就服事乃縵的妻。她對主母說:「巴不得我主人去見撒馬利亞的先知,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。」乃縵進去,告訴他主人說,以色列國的女子如此如此說。亞蘭王說:「你可以去,我也達信於以色列王。」(列王紀下5:1-5)   乃縵是以色列鄰國亞蘭(現今的敘利亞)的一位元帥,是大能的勇士,位高權重,深得亞蘭王歡心,可惜患了大痲瘋。在那時代,患大痲瘋的人在宗教上被視為「不潔」,要住在城外的隔離營,不能與人接觸。經文中的那個「小女子」,是乃縵從以色列擄來的小女奴,一直侍候他的妻子。   這個小女奴甘願冒着惹怒乃縵的危險,堅持向她的女主人進言,建議乃縵去見以色列的先知以利沙。由此可見,她是一個善良的人,雖然被擄異邦,仍沒有懷恨於心;她也不自卑,不因身為奴僕,而輕看自己是上帝女兒的身份。   最令小編欣賞的,莫過於她的信心和勇氣。在為奴的艱苦生活中,她仍堅心相信上帝,使她能在被擄中易地而處,專注於傳揚上帝的大能,輕看眼前的國仇家恨。這份堅定不移的信心,打破了人與人、國與國之間的隔閡,甚至感染了乃縵,促使他踏出信心的一步。   這個小女奴對於別人的需要,也勇於表達關懷;而且在不可能為上帝作見證的地方,仍然抓着任何可以榮耀上帝的機會,放膽陳明她對上帝的信靠,並勇於承擔可能帶來的結果。   今天,我們有沒有因為環境惡劣、危機四伏,或是身份卑微,而不敢站起來見證主?其實再艱難的境況,只要我們相信萬民和萬物的主權,都在上帝手中,我們就得着信心和勇氣,成為福音的勇士,為人指點迷津,領人歸主,經歷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。   願我們時刻提醒自己,不要把心思都花在追問自己為何遭遇人生的種種順與逆、貧與富、樂與哀,或以此來衡量自己人生的得與失;而是學習從上帝的眼光看世情,並且在每個處境中,都尋求上帝給我們的召命,生命活得更豐盛!  

馬利亞

小編讀完路加福音所記載耶穌降生的事蹟,對於馬利亞和天使的對話,有好幾處感到費解:   馬利亞第一次遇見天使加百列,她為何會對這位天使的話深信不疑? 天使所說的「聖靈感孕」,在馬利亞聽來是否天馬行空,毫無理據?為何她不向天使問清楚一點? 在當代的社會,未婚懷孕是一件羞恥的事;對一個童女而言,如此要求,不是強人所難嗎? 馬利亞不擔心她的未婚夫約瑟不會相信她嗎?她有沒有想過怎樣與約瑟交代這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?她為甚麼不要求天使預先為她打點一切,才答應順從天使的話? 馬利亞有否考慮事情的輕重,以及自己的能力,才應允天使的要求?她是否太天真、太衝動?   上帝對馬利亞的人生規劃不是按她所要求的。加百列來到,是要傳達上帝對她的旨意。馬利亞的回應,顯出她對上帝的信心、順服與忠心,令人敬佩。這也是上帝揀選她的原因之一。   馬利亞是一個來自拿撒勒農村的年輕女孩,身份卑微,難以相信自己會成為彌賽亞的母親。但她憑着信心,一步一步跟隨上帝的帶領,順服地走在上帝要她走的路上!耶穌降生後,馬利亞盡心盡力照顧耶穌,默默地支持耶穌履行上帝差派給祂在世的使命,把她對兒子一切的掛念、憂傷都藏在心底。直至耶穌被釘十架那一天,她在肝腸寸斷下,完成了作為耶穌之母的重大使命!   上帝喜悅馬利亞對祂的信心、順服與忠心。其實上帝揀選的人,不需具備甚麼才華、遠見、聰明與權勢;相反地,衪看重人的內心,喜歡我們如小孩般純潔。如果有一天,上帝讓您看見異象,要您為衪做一些妙想天開的事,您會先 fact check 一下嗎?或是不斷查詢別人的意見,以致未能敏銳地聆聽聖靈的指引?   踏入2022年,讓我們好好地思考:聖經中那些真真正正跟隨主的人,有甚麼先決條件?例如亞伯拉罕、摩西、大衛……他們有甚麼共通之處呢?跟隨主最難的,莫過於要在兩者之中作抉擇:愛瑪門還是愛上帝?愛名利還是愛公義?愛權勢高層還是愛貧苦鄰舍?   願您我都學像馬利亞,以忠心去順服主的旨意,用信心去接受祂的召命,相信祂的靈會引導我們,完成祂所託付的!    

1 : 99

1 比 99   每年很多公司都要進行一次年結及盤點,檢視全年收支是否平衡、每個項目的成效如何;而上司對下屬的評核,許多時是汰弱留強,彷彿這是公司理所當然的經營之道。在資源不足下,弱者的利益常被強者所榨取,直至枯乾耗盡……   耶穌卻特別看顧弱者,就如聖經說:「疲乏的,他賜能力;軟弱的,他加力量。」(以賽亞書40:29)祂以比喻教導我們:「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,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,去找那失去的羊,直到找着呢?」(路加福音15:4)即使一隻羊迷失了,也不惜放下其餘99隻羊去尋找牠。這究竟是甚麼道理?那99隻羊被撇在曠野,豈不損失慘重?為了一隻羊而失去更多,這樣划算嗎?   這需要從當時的背景來了解,那些羊可能屬於整個村莊,交給幾位牧羊人看管;他們在曠野圍起稱為「羊圈」的圍欄,晚上讓所有的羊都在羊圈裏休息,牧羊人就輪班睡在羊圈的門口看守。經文所說「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」,其實是把牠們留在曠野的羊圈裏,讓其他牧羊人守着。   耶穌在此着重的,是這牧羊人急忙去找那隻迷失的羊,顯出他對迷羊的關心;耶穌也強調「直到找着」,表明這牧羊人的決心,即使千辛萬苦,也在所不辭,誓要找回迷羊。這個比喻正表達了上帝對人的愛。   今天,當我們回望自己走過的路,可能感到空虛、無奈,甚至卑微,不及別人。小時候不是「學霸」,最怕默書、測驗、考試;長大後竭盡全力也攀不上高位,只守着一個小職位來餬口;有了孩子便要供書教學,有時親子關係拉緊了,或會懷疑自己的辛苦是否白費;年紀大一點,發現身體大不如前,也更多去想自己的一生有何意義。   上帝衡量人的價值,許多時與我們不一樣。祂不只是看人的IQ有多高、在哪間大學畢業、身家有多少、成就有多高……祂只是因為愛而愛我們,縱然我們犯罪跌倒,甚至離開祂很遠,祂仍像上述的牧羊人一樣,尋找每一個在人生中勞苦嘆息的人,拯救他們脫離罪惡的轄制,引領他們走豐盛人生路!   「謙卑人必因耶和華增添歡喜;人間貧窮的必因以色列的聖者快樂。」(以賽亞書29:19)願您在這聖誕節更經歷上帝的恩典,歸回祂愛的懷抱中!

今年聖誕慶祝甚麼?

今年聖誕慶祝甚麼?   「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;有一子賜給我們。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;他名稱為『奇妙策士、全能的神、永在的父、和平的君』。」(以賽亞書9:6)   聖誕節是記念耶穌降生,新約聖經詳細地記載了耶穌由降生至被釘十架所做過的事情。衪的降生對您有何意義?衪在世的一言一行對您有甚麼影響?在迎接今年的聖誕節,不妨想一想:究竟您要慶祝甚麼?   耶穌醫治痲瘋病人、癱子、瞎子、百夫長的僕人、血漏的婦人、睚魯的女兒……都是我們熟悉的聖經故事。今天,當您的健康走下坡、情緒陷入低谷時,您仍確信耶穌的醫治能力,能夠使您痊癒嗎?您試過尋求衪,就如昔日那些患病的人遠道而來,相信只要遇到耶穌,或摸一摸衪的衣裳,就可康復?在迎接今年的聖誕節,不妨想一想:您有甚麼需要耶穌醫治?   除了醫治的神蹟,最為人津津樂道,連五歲小孩都知道的神蹟,莫過於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。這個神蹟讓我們明白耶穌不單使我們的身體得飽足,也滿足我們心靈的需要。在今天這物質豐富的時代,我們常追求視覺和味覺的滿足,卻忽略了心靈是何等枯乾與空洞。您每星期在教會聽道,可曾觸動您的心靈?您每天讀經靈修,可曾被上帝的話語感動?在迎接今年的聖誕節,不妨想一想:怎可以讓耶穌滿足您的心?   耶穌在世常教導人,也講了很多比喻,這些都歷久常新,不只是對昔日的門徒、猶太人、外邦人講,更是對我們今天每一個人講,您又明白和實踐了多少?在迎接今年的誕節,不妨想一想:耶穌哪個教導正切合您今天的處境?您會遵從嗎?   盼望您在這個月裏,更多默想耶穌的降生與您有何關係?沒有耶穌,您會怎樣?有了耶穌,您又有何不同?願您過一個充滿意義的聖誕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