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一年從愛開始

在這新一年裏,你最想改變的是甚麼?或是最不想改變甚麼? 請嘗試安靜下來,想一想: 你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如何? 你的工作表現,以及與同事的關係如何? 你在教會的事奉,以及與弟兄姊妹的關係如何? 上帝想你今年為祂做甚麼? 其實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了與人的關係,這也是最難學的功課。鼓勵你把想到的事情都寫下來,深入地問自己為何這麼想,或是為何不願那麼想?有任何人或事在影響你的決定或想法嗎?那是誰或是甚麼? 假若在每個情況都有上帝介入其中,事情會有所改變嗎?或是你會改變你的想法嗎? 有一位朋友由 2023 年起,與丈夫的關係一直處於繃緊狀態,因為在家庭開支及子女教育的問題上出現分歧,子女在家時,夫婦便扮作恩愛,晚上只有他倆時,就冷戰起來,雙方沒有甚麼可談,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離。到了 2024 年,夫婦的關係進一步惡化,彷彿在子女面前越要扮恩愛,內裏就越是噁心。由於彼此沒有交流,對這位朋友來說,丈夫變成了一部每月可用一次的提款機,他開始對子女的事不聞不問,只負擔家庭的開支。這位朋友想怎樣回應?就是離婚!可是,一想到子女將會在一個單親環境下長大,她又不忍心,因為他們沒有做錯甚麼……她再問自己想怎麼樣,可以與丈夫復和嗎?但她沒有勇氣作出主動。如果上帝介入又如何?但怎樣求上帝介入呢?這位朋友與丈夫都是硬性子,誓不低頭,雙方都不容易退下來。上帝會怎樣改變他們呢? 很多時候,在結婚之後,不是配偶把我們變成一個更糟的人,而是把我們原來比較糟的一面暴露出來,令雙方生命中的黑暗都帶進了婚姻中。在朝夕相處下,就暴露了彼此生命中的荊棘,互相刺痛對方。朋友、同事,甚至主內弟兄姊妹的相處,何嘗不是這樣呢? 我們生命的本質,決定了我們在各種環境下的反應。正如箴言4章23節提醒我們:「你要保守你心,勝過保守一切,因為生命的泉源由心發出。」如果我們不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一面,所有外在的調整、改變、方法,都是徒然。當我們的心重新與基督相連,再調整我們的情緒,事情就不再一樣了。 聖經也說:「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,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。」(彼得前書4:8)是的,愛也能遮掩許多的過失、軟弱、遺憾……踏入 2025 年,讓你我一起去實踐愛吧!「我們愛,因為上帝先愛我們。」(約翰一書4:19)這或許是上帝想我們今年特別為祂做的事情?

如何作準備?

2024 年,香港的經濟情況跌入谷底,不少零售、餐飲業都進入結業潮。走到街上,處處「吉」鋪,我們只有無奈輕嘆!內心不禁湧起一陣陣不安的感覺…… 周圍許多朋友都慨嘆地說:「要好好珍惜這份工,大家都不知明天會如何!」一位任職會計的朋友不期然說一句:「係時候睇下 job market,我公司的業績真的不好!要預早為自己準備一下……」 究竟如何準備呢? 立即去找工作,盡早跳槽? 做生不如做熟,何不用心做好這份工,可能最後不會被炒? 先計算一下有多少積蓄,能捱過多少失業的日子? 晚間報讀再培訓課程,準備日後轉換到市場最缺人手的職業? 先做好心理準備,以平常心面對一切? 感到前路一片灰暗,終日埋怨,只能逆來順受? 對你來說,你會怎樣準備面對逆境呢? 聖經有一段著名的禱文,常有不少人引用,那就是雅比斯的禱告:「甚願你賜福與我,擴張我的境界,常與我同在,保佑我不遭患難,不受艱苦。」(歷代志上4:10) 有些人的一生常被沮喪的陰影籠罩,沉重的心情揮之不去。雅比斯就是這樣的人,他承受了母親的憂傷。他的母親為他取名「雅比斯」,意思是「我生他甚是痛苦」。雅比斯不能改變自己天生的性格,這愁苦的性情一生沒離開他。然而,他在禱告中求上帝不看他的本性如何,而賜福給他,擴張他的境界。上帝垂聽這祈求。當人肯面對自己的軟弱,不去逃避,並全心信靠上帝,上帝必為他成就奇事,使用他的軟弱成為別人的幫助。 今天,無論前路如何,最要緊是有一顆信靠的心,從而產生積極、樂觀的態度。雅比斯藉着禱告,拯救自己脫離愁苦。你也可以敞開自己的心,求主除去你心裏的憂愁、不忿、迷茫、恐懼……不要再自怨自艾,更不要自憐或灰心,以致失去衝破困境的力量。有一句話說得好:“Do your best and let God do the rest.” 你對此有幾多掌握和體會呢? 當我們坦然地把自己的軟弱交給主,就是憑信心踏出的第一步。上帝不但除去我們的軟弱,而且祂應許:「我的恩典夠你用的,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。」(哥林多後書12:9上)讓我們在新一年緊握這應許,靠着主迎難而上,擴張我們的境界!

小心失控

失控有時會招致殺身之禍!例如: 元首失控,或會引發戰爭,使國攻打國,民攻打民。 言語失控,會爆發罵戰;在今天的社交媒體,更會引致群眾圍攻,甚至使被欺凌者走上絕路。 情緒失控,容易初則口角,繼而動武,最後關係破裂,雙方永遠懷恨於心。 上帝給人一個共同的託付,就是管理全地(創世記1:28),但全地最難管理的就是人,而人最難管理的就是自己的情緒了。每個人的一生中,都曾有過失控的時候。即使聖經中的偉人摩西,也經歷過「失控」。 四十年來,摩西奉召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、入迦南,經歷不少挫折,終於要進去那應許之地,神卻說:「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地,你只可從對面觀看,卻不得進到那裏去。」(申命記32:52)為甚麼?神說:「因為你們在以色列人中得罪了我,在尋的曠野,加低斯的米利巴水那裏,在以色列人中沒有尊我為聖。」(第51節)原來以色列人到了米利巴的時候,沒有水喝,就在那裏發脾氣。摩西那一天情緒失控了,他沒有按照上帝所說,吩咐那磐石出水,卻拿起了杖,擊打那磐石。雖然有水流出來,但這次情緒失控使摩西的生命留下永遠的傷痛。 其實摩西情緒失控是有原因的,那四十年裏,他帶領數以百萬計常常抱怨的以色列人,他們沒有東西吃就抱怨,後來上帝降下嗎哪給他們,但吃久了嗎哪又抱怨沒有肉吃……他們一次又一次埋怨、悖逆、毀謗、挑釁,令摩西倍感疲倦、孤單、煩躁。壓抑的情緒一旦爆發,殺傷力真的驚人! 上帝有沒有幫助摩西抒解情緒?上帝做了三件事: 為摩西預備同工。忙碌是導致現代人情緒失控的元兇之一,當忙到一個地步,負面情緒就爆發了。但請記着:上帝不會給你過於你所能承擔的擔子。如果你覺得自己已忙到快要失控了,可能有些事情是你不該做的,那就學習放手吧! 為摩西預備同伴。同伴可以彼此陪伴和扶持,在出埃及記裏,以色列人和亞瑪力人爭戰,摩西站在山上舉手禱告,以色列人便得勝,當他累得垂下手來,以色列人便輸了。這時上帝賜給摩西兩個屬靈的同伴,就是亞倫和戶珥,一個在左邊,一個在右邊托着他的手。 主是我們的朋友。出埃及記33章11節說:「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,好像人與朋友說話。」這真令人羨慕!耶穌也說:「我稱你們為朋友……」(約翰福音15:15)在壓力大得透不過氣時,記着耶穌是我們的知心友! 撒但最愛看見我們失控,他便可以乘虛而入。在這關鍵時刻,要學習從「人的失控」轉而「被神掌控」。有時候,陷入失控的處境,反而成為上帝磨練我們的機會,完成祂給我們的召命。

破「地獄」

小編近日聽到不少人談論《破‧地獄》這齣電影。雖然劇中的「破地獄」儀式,是道教法事中為求超渡先人而採用,藉此帶領先人脫離九層地獄的束縛,得以安息,與基督教的信仰和真理相違背;但各位演員的演技精湛,當中一些對白和情節亦發人深省,在此分享一二(內有劇透)。 故事講述魏道生(黃子華飾演)本是一名婚禮策劃師,但在疫情過後,生意漸差,為了餬口,他改行當一名殯儀經紀人,與經驗豐富的喃嘸師郭文(文哥、許冠文飾演)成為生意拍檔。可是,他們不同的經驗,令他們起初格格不入,後來才逐漸成為惺惺相惜的真拍檔。 劇中一句經典對白,喚醒了人的心:「活人也有很多地獄,活人也需要破地獄。」喪禮中的「破地獄」儀式是為死者而作,但有多少人想到在世的人也需要「破地獄」?人生有很多困難,不是所有困難都解決得到,無法克服和跨過的困難,何嘗不是「地獄」呢?例如主角魏道生年過五十,被困在行業低潮的「地獄」中,但他敢於「轉身」,在絕處逢生;而他的「逢生」卻是往「死」裏跳,由策劃婚禮跳到策劃喪禮。 對於一些人來說,他們的「地獄」就是家庭關係。在父權和傳統的枷鎖下,作為父親的文哥,對兒子志斌(朱栢康飾演)與女兒文玥(衛詩雅飾演)造成不少傷害。志斌自小就進入喃嘸行列,「硬食」了父親塞給他不喜歡的工作,卻一直被文哥瞧不起。相反地,文玥自幼視父親為偶像,小時候已從旁學習他的儀式功架,但文哥以她是女兒身,把她排擠在「傳男不傳女」的行業之外。有一次,道生對文哥說,他的工作「是為了超渡生人」,這令文哥反省自己雖是辦理先人後事,卻不懂照顧在世家人的感受,自言不是一個好父親。 文哥在片末離世,留給道生和女兒的遺書,坦承自己的不足和遺憾:「我是一個不懂講『我愛你』的父親。」這其實是很多家庭的寫照,誰生下來就懂得怎樣做個好父母或好子女,能好好去愛家人呢?最後,道生遵從文哥的遺願,讓文玥以女兒身,為父親作法超渡;這也同時超渡在世的文玥,治療她多年來的創傷。 人生真的會經歷很多患難與傷痛。劇中文哥與道生常把南音歌曲《客途秋恨》掛在口邊,反覆唱到「今日天隔一方與佢難見面」時,文哥會刻意拉長「難」字的餘韻,以表艱難與情切。但這種詠唱方式因人而異,把艱難想作短暫或長久,亦是各人不同。幸好上帝這樣應許我們:「耶和華本為善,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,並且認識那些投靠祂的人。」(那鴻書1:7)這是我們無比的安慰與鼓勵!

送走甚麼?留下甚麼?

快踏入 2025 年,你想送走甚麼情緒或感受? 這一年,有朋友因為金錢問題,與父母吵鬧不絕,彷彿一下子將多年建立的信任抹去,之後沒有人願意主動打破僵局,送上關心與問候,或把內心的憂慮傾吐出來,也沒有人願意放下面子安靜地傾聽,最終這裂痕越來越深。但各人的心其實不好過,很想回復以前的關係,卻沒有勇氣踏出一步。想不到一個小小的誤會,竟弄得如斯境況……為甚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如此脆弱? 這一年,有朋友與另一半亦因為不信任而產生很多誤會,一個誤會尚未處理,另一個誤會又產生了,如此一層一層累積上去,令雙方的隔閡比冰封千尺更難打破!眼前人已變得陌生了,究竟要從哪一個誤會開始着手處理?為甚麼夫婦的關係如此脆弱?他們不是在上帝面前承諾終生相愛嗎? 這一年,有朋友的兒子已 18 歲,正值反叛期,有些行為實在令父母難以容忍。他早出晚歸,家不像家,倒像一間酒店。但這個家卻是他的「提款機」,未到月尾,他已需要提款。這個家也似是只有單聲道的揚聲器,只聽到父母提出問題,卻聽不到兒子回答,頂多只聽到三個字:OK啦!知道啦!為甚麼兩代的關係如此脆弱?是因為父母越來越囉嗦,或是兒子不一樣了? 這一年,你最想送走的,或許就是這種無奈與無望的感覺? 聖經記載了流亡異鄉者的一個禱告:「我的心哪,你為何憂悶?為何在我裏面煩躁?應當仰望上帝,我還要稱謝祂,我當面的拯救,我的上帝。」(詩篇42:11) 上帝是我們無望中的盼望,幫助我們重燃對家人的愛,重建彼此的關係。對於上述三個處境,或許可以這樣處理: 主動地向父母坦誠說出你的經濟情況,並願意聆聽他們的需要,一起尋求解決方法。誤會因失信而生,由坦誠而終! 夫婦關係充滿陷阱,少了愛、包容、忍耐、信任、同理心……便難以維繫。今天在高舉個人主義下,離婚率日漸颷升;但上帝卻教導我們用愛去建立信任,坦誠面對夫婦間的嫌隙,並祈求聖靈幫助,同心建立一個愛的家。 父母總是對子女囉嗦,很想子女依循他們的意思去做,卻忽略了子女的想法和意願,令兩代難以溝通,關係越來越疏離。為人父母,或可學效天上的阿爸父怎樣待祂的兒女,耐心地引導我們「脫去舊我」、「穿上新我」,並且天天聆聽我們的禱告!事實上,愛與聆聽正是父母與子女相處不可缺少的! 最後,無論你想送走甚麼,有一樣東西必須留下來,那就是愛啊!

出死入生

以利亞是舊約中最勇敢、最有能力的先知之一,曾按上帝的旨意求下雨,雨就三年半不下在地上。他還奉上帝的旨意去「遇見」亞哈王,指責王離棄耶和華的誡命,隨從巴力。以利亞在殺了四百五十個拜巴力的先知之後,聽見王后耶洗別要取他的性命,便起來逃命,且在疲乏時向上帝求死,他說:「耶和華啊,罷了!求你取我的性命,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。」(列王紀上19:4) 原來最剛強的人,也可能隨時變得軟弱、膽怯、灰心。究竟以利亞為何落得求死的地步? 眼睛轉看環境 以利亞在上兩章施行各樣神蹟時,他的眼睛仰望上帝,充滿信心地說:「這幾年我若不禱告,必不降露,不下雨。」(列王紀上17:1)他又滿有信心地挑戰巴力的先知。但現在以利亞看見的,就是王后耶洗別警告要取他的性命。當我們的眼睛不仰望上帝,世上真的有許多事情使人膽怯。 好勝心太強 以利亞發覺自己原來勝不過他的列祖,便求上帝取去他的性命。可見以利亞將自己的成就看得過高。我們也很容易自以為是,結果只有灰心和失敗。記着:我們不是為自己的理想而活,乃是為上帝的旨意而活。 自以為孤立 當以利亞聽到上帝的聲音時,他向上帝訴苦:「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,毀壞了你的壇,用刀殺了你的先知,只剩下我一個人,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。」(第14節)他以為只有他是上帝的先知,忠心地遵行上帝的旨意。上帝回答以利亞:「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,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,未曾與巴力親嘴的。」(第18節)當我們為主的真理而戰時,常以為只有自己是忠心受苦,因而感到孤單、灰心,甚至懷疑上帝的信實。其實我們並不孤單,上帝給我們的擔子,並非我們不能擔當的。 飢渴、疲乏、沉睡 以利亞為逃避耶洗別的追捕,由以色列國北邊的耶斯列,逃到猶大國南部的別是巴,走了想當遠的路程,可見他是在又飢又渴又疲乏的情形下求死的。我們每天若有許多做不完的家務,洗衣、燒飯、照顧孩子、打掃房子……還要上班工作,就很容易感到疲乏無力,甚至心靈也疲乏了,懶得追求屬靈的事,更無力抗拒誘惑,被魔鬼有機可乘。   最後,上帝差派天使兩次拍醒以利亞,並為他預備食物,還親自以微聲細語鼓勵他,使以利亞重新得力,領受上帝託付的新使命!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 以利亞這次經歷,帶給我們對主恩典的反思: 主有恩典,我們不要「求死」 主沒有讓我們求死得死,我們的生命是祂掌管的。求死,是定睛於黑暗,不信還可以看見主的亮光。 主有恩典,容許我們一睡再睡 主知道心裏難過的人需要睡眠。以利亞第一次睡覺,是因為疲累、沮喪、恐懼,需要休息。第二次睡覺,是準備起來走前面的路。 主有恩典,讓我們逃到最後與主面對面 以利亞逃到最後,竟與主連在一起。當我們不知下一步是怎樣的時候,有時竟是重新接受主呼召,再奔主指引的前路,直到見主面。

究竟「死」是怎樣? 小編認識的一位老婆婆突然中風,昨天還行得、走得、吃得、睡得,突然半身不遂,日日說自己已無用了,天天呼求上帝讓她早日死去…… 這位婆婆的子女每日都探望她,但她已失去求生意志,令家人也隨之意志消沉。終於有一日,她的女兒忍不住苦口婆心地對她說:「你今年已98歲了,這年紀才中風也算萬幸。你中風後仍可以說話、飲食,比很多病人都好。現在每天都有人來探望你,為你煲湯、煮餸,你該感謝啊!並且要好好珍惜每一天,不要想到尋死。上帝自有衪的旨意,或許你多做點運動,可提升活動能力呢!你也可以在禱告中問問上帝,祂要你留在世上,有甚麼事情要你做呢?」但這位婆婆仍喃喃地說:「我已是個廢人,死又死不了,可以做甚麼?上帝為甚麼要留一個廢人在世上白吃白住?」 這是真人真事,你也認識有同樣遭遇的人嗎?你會怎樣鼓勵他/她?若換着是你突然半身癱瘓了,你又會怎樣? 感到憤怒 很多時候,突然失去健康,都會令人在措手不及之下,感到十分憤怒,不僅埋怨自己,還會怨天尤人,向身邊的人發洩情緒。當負面的情緒越積越深,便容易變成抑鬱,而且沉默起來,對身邊的人與事不聞不問,把自己關在黑暗的洞穴中。 質疑上帝 若是基督徒,便會把矛頭指向上帝:為甚麼使我成為廢人,又留一個廢人在世上? 但在上帝眼中,真的有「廢人」嗎?健康不佳,或是不事生產、白吃白住,對社會沒有貢獻,就成了「廢人」嗎?無論情況如何,上帝卻應許我們:「我的恩典夠你用的,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。」(哥林多後書12:9) 生不如死 在極度自憐、沮喪、抑鬱中,或許有一刻想過不如一死了之。聖經也記載一些人物在逆境中渴望離世,以脫離苦境,於是向上帝求死,例如:以利亞、約伯、約拿……但他們真的就這樣死了嗎?當然不!上帝親自為他們解開心結,並委以重任,而且賜他們力量再奔前面的路程。 最後,無論我們落在甚麼光景,都不要求死,並愛自己多一點,也愛身邊的人多一點。或許這份愛就是勝過艱難困苦的力量!  

聖經記載了不少生命故事,最為人熟悉的就是耶穌的一生。此外,舊約的人物如摩西、以掃、雅各,還有大衛,他們的成長故事帶給我們不少反思,更明白上帝的心意。 你的成長故事又怎樣?生於怎樣的家庭?小時候的學校生活如何?結識的同學對你有甚麼影響?在人生路上,你選擇獨身,或是拍拖,然後結婚,建立家庭?   你嚮往怎樣的人生? 不少人渴望這樣的生活:工作穩定,生活富足,有車有樓,也有閒錢去旅行,而且子女聰明孝順,父母身體健康……只要每天過着如此美滿的生活,便會專心事奉,並且十一奉獻,但求上天賜福! 可是,不如意事十常八九。有人能與深愛的人「執子之手,與子偕老」,幸福美滿;亦有不少夫婦不合則離,或另一半因意外或疾病而離世,整個家突然支離破碎。可是,時間沒有把傷痛洗去,這情傷每日猶新,不禁令人去問 “Why Me?” 但問天不應,有誰可知? 也有一對夫婦生了一個自閉兼弱智的兒子,三年後想生多一個來陪伴這個大兒子,豈料生下來的小兒子卻患上過度活躍症,整天不停地走來走去,沒有一刻安靜下來,令這對夫婦疲於奔命。他們會怎麼想?埋怨自己的 DNA 不好?或是上帝給他們開了一個玩笑?又或是上帝要他們學習一個艱深的功課?   聖經中人都順利? 聖經不少人物的生平卻非一帆風順。摩西奉上帝差遣,帶領數十萬以色列人離開埃及,途中屢受挑戰,最終自己也不能進入應許之地。施洗約翰為耶穌作先驅,預備祂傳福音之路,最後他的頭卻被希律王斬下來。耶穌生於木匠之家,三十歲便出來傳道,希望人人都得到新生命,卻被最親密的門徒出賣,走上十架之路。還有使徒保羅,他悔改歸主後,不怕艱難險阻,竭力將福音傳到遠方,最後在羅馬被判死刑,為主殉道。 這些人物都活出何等寶貴的生命見證!面對無比的沖擊與挑戰,他們怎能無畏無懼?他們的生命為何如此不一樣?誠如保羅在腓立比書1章20至21節說:「只要凡事放膽,無論是生是死,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。因我活着就是基督,我死了就有益處。」以一生去見證主、榮耀主,就是最強的生命力;這種力量更能感染千千萬萬的生命!   我的人生又如何? 今天,不妨安靜下來回想自己走過的人生路。若果事事順境,一切如意,那是祝福和恩典,要好好珍惜,而且努力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,把這屬天的福分傳開去,與更多人一起歸榮耀給主。若果一生坎坷,勞累不堪,請緊握上帝的手,在祂沒有難成的事,讓祂與你同行,攀過高山,走過低谷。這也可以是你生命的操練,日後可與困苦者同行,把上帝的深恩厚愛傳開去!

靈韻日思

還記得兩年前,在這通訊中介紹過我們為姚志華先生出版的大作《靈韻日思—細味365則靈修韻句》嗎? 此書主要是供信徒每日靈修之用,採用嶄新的靈修方式,從一段經文中引出一節,加上兩三行押韻的語句,綜合經文的精意,幫助讀者把經文存入腦海,牢記上帝的話語。作者還周詳地考慮到讀者的閱讀感受,特意為全書加設「主題索引」,讓讀者按興趣和需要去尋索不同課題來閱讀。 這書出版後,不少弟兄姊妹表示喜歡,受用當中的靈修韻句。有患病卧床的弟兄讀畢此書,自己受用,再買了兩本給兒子們使用;有教會集體訂購此書,傳道人更邀請作者到教會分享靈修心得。 可見此書的出版不是徒勞,恩蒙上帝使用。這激發作者在兩年之後,再接再厲,寫成《靈韻日思—細味365則靈修韻句》第二冊,本社亦再次有幸出版此書。 書中語調親切,鏗鏘有聲,易記易明,引發省思,帶給讀者不同的感受:敬畏有時,感恩有時,新奇有時,驚喜有時。正如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周永健牧師在序文所言:「這冊《靈韻日思—細味365則靈修韻句》每天列明經節段落,指出鑰節,並有精簡的韻句,讀者可依這個次序誦讀和默想,投入聆聽神的話及進入與神靈交的體驗中。」 願主繼續使用《靈韻日思—細味365則靈修韻句》第一、二冊,領人投入主的話語中,深深體驗與主的靈交! 若想購買此書,可登入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文字部網店(網址:https://www.evangelpress.org/product.php?p=3147)。

日記的 Me Time

你有沒有寫日記的習慣?到了今時今日,也許 100 個人之中,沒有一個會寫日記。但在二、三十年前,不少人都有寫日記的習慣,如果你已 40 多歲,或者也曾寫過日記。猶記得昔日的日記簿是可以上鎖的,當年很多偵探小說都以此為橋段,大偵探努力打開受害者鎖着的日記簿,找出破案的線索! 日記就是把每天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,不需與人分享,與今天的 Facebook 和 IG 不一樣,它就好像自己的私人檔案,不用公開。你可以把自己的日記保存下來,幾年後再細讀,百般滋味在心頭,過往的經歷彷彿重現眼前。 但寫日記這習慣為何會日漸息微呢?為甚麼越來越少人這樣做?原因有很多:日常忙於處理不同的事務,哪有時間和空間去疏理自己的感受;四周有太多令人感到刺激的事物,無閒理會自己的情緒;忙了一整天,寧願「煲劇」或「打機」,以此倒空自己的腦袋,甚麼也不去想。 在這個年代,許多人更習慣以手機來填滿每一天,吃飯時看手機,乘車時看手機,連上廁所都拿着手機,恐怕只有睡覺時才把手機放下來。其實我們越是忙碌,越要爭取時間休息,騰出一段 me time,除了釋放腦袋的空間,也可調養一下自己的心靈,例如:想想自己以往是怎樣?今天又如何?這些年走過甚麼路?遇過甚麼人?嘗試更多認識自己,尤其是領受過的許多恩典。耶穌在世 30 多年,行了許多神蹟奇事,教導了很多人;但祂也有很多 me time,抓緊時間親近天父。 寫日記正是讓自己在 me time 反思的好時機,它的好處包括: 減低日常生活的壓力及焦慮。 整理思緒,啓發新意念、新體驗。 與自我對話,探索自我。 鼓勵你從今天起,培養寫日記或週記的習慣,更多檢視自己、認識自己。此外,更要常懷感恩的心,感謝天父與你一同走過萬水千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