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如流水

再過兩個多月,就到 2025年了! 對於時間的流逝,你有何感受?你希望時間過得快一點,還是慢一點呢?你希望時間用得充實一點,還是悠閒一點呢? 有時候,你或許盼望時間多留一刻,讓你尋回已失去的東西;或是時間可以倒流,讓你重新選擇一次;又或是躍過這幾年的時光,不用迎接眼前的難關。 每個人對時間都有不同的感受與期望,有些人很懷緬時間留給他們的回憶,有些卻恨不得時間轉眼即逝…… 有一位朋友經歷了最愛的親人一個一個離他而去:他的兒子猝然早逝;接着他的妻子患上癌症,為了照顧患病的妻子,他辭去工作,只想每日守護她,想不到她最後仍敵不過癌魔。在這位朋友來說,這一段日子實在非常「難過」,每天的分分秒秒變得毫無意義,他只想時間快點流走,因為每一刻都帶給他痛苦的思念、不捨與傷痛…… 另一位朋友是「躺平」新世代,也是「斜槓族」(Slasher),身兼數職,但每份工作都做不長,頂多只維持一星期,他一感到辛苦就辭職,連他的父母亦沒他辦法。他常掛在口邊的是:「生活最緊要簡單,住爸食媽,打機也省費……」他每天不用花費很多金錢;若計劃到海外旅行,就會做一陣子「苦工」,送貨、倉務、搬運都可以。有一次,他忍不住說:「未來有機械人,更加不用我操心,不明白爸爸為何常罵我沒有大志。究竟何謂大志?我有一個讀法律的同學,他申請了三十份工,但沒有一份可以面試,難道他這就是有大志嗎?最後,他惟有跟我一起做倉務員……」對他來說,時間沒有甚麼重大意義,亦沒有帶給他很多感想與回憶。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由去選擇怎樣過日子。有些人看時間是這樣: 時間就是金錢,因為每天的收入是以時薪計算。 時間就是關懷,因有摰親踏上了人生的最後一段路,要爭取時間陪伴他/她。 時間就是成長,讓過往的經驗令未來的自己活得更美好。 時間就是機會,把握每個傳福音的時機,結出更多生命的果子。 時間全屬上帝,時刻與上帝相交,緊握祂的手度過每一天。 你又怎樣看時間呢?送給你一首歌 “In His Time”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7Wp1BEPgv8

清茶暖透心

這些年間,倍感世事無常,人世間的種種磨練驟然而至,叫人防不勝防。本社最近參與編輯和製作的一本書《茶‧家‧札》,正道出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種患難與險阻。 《茶‧家‧札》的作者是一位專業輔導員,她以「茶杯底」作為筆名,表達她甘願化作器皿,盛載別人的生命故事,在人遇上困難時送上一口清茶,叫人重新得力,繼續前行。書中載有 20 個生命故事,全是真實個案,每個故事的主角都經歷了不同的困境,例如:自我認同的煩惱、中港婚姻的破裂、單親家庭的問題、與殘障者共奏戀曲、家庭支柱倒下了,以及與子女和家人關係的矛盾等,令故事的主角感到沮喪、無助、憤怒與焦慮。   現摘錄其中兩個個案,看看能引起你的共鳴嗎? 菲菲兒孫滿堂,喜氣洋洋,理應是人生到了晚年最滿足、最安慰的時刻。菲菲與丈夫享受退休後的生活好幾個年頭後,婚姻關係卻出現了巨大的轉變。這位賢內助為了鼓勵丈夫好好善用退休的時間,在社區索取了一些活動資料,丈夫亦接納太太的建議,開展了積極的退休生活。在課堂中,他認識了一位很投緣的女士,就在這陰差陽錯下,他也展開了人生的第二個春天。 菲菲發現後,嘗試按捺自己的情緒,可是她的丈夫採取逃避的態度,常戴上不回應、不解釋的帽子。菲菲感到千般無奈,心情因丈夫的冷淡表現而跌進了情緒的深淵,哭得死去活來,有苦自己知。菲菲自知是一位完美主義者,不能接受自己的婚姻不完全,亦不想成為子女的壞榜樣,所以她不會選擇離婚作為解決婚姻問題的首選方法。她硬著頭皮在子女面前強裝夫妻恩愛,在兒孫面前滿臉笑容。餘下的時間,她獨自在房內聲嘶力竭,徬徨無助,更不知怎樣面對前面的日子……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 阿當是一位勤奮盡責的員工,在運輸公司工作十年之久。在疫情之下,有好些公司因業績下降而裁員,甚至倒閉。反之,阿當的公司卻因應政府呼籲市民在疫情下減少外出,避免接觸病毒,令網上購物應運而生,生意絡繹不絕。阿當日以繼夜地辛勤工作,可以想像一部機器24小時運作,也會有損壞的一天。 不幸的是阿當於年中被滑落的貨物弄傷了右手,痛得撕心裂肺。右手的痛楚引致連鎖反應,令他出現失眠、胃口轉差、抑鬱和焦慮的情緒癥狀。每次遞交工傷假紙時,他不單得不到上司體諒,上司還帶著埋怨的語氣說:「你有無搞錯?咁唔小心!喺公司最忙嘅時候傷了!」阿當步離公司時,心中很難受;同時,上司此番不近人情的指責,猶如當頭棒喝,讓他重新反思生命及工作的意義。過往他太重視工作表現,只是默默地工作,忽略了自身健康……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 面對不同的個案,作者在進行輔導時,進入受助者的生命中,關切地問候、用心地聆聽,與他們同行,引發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,一起尋找出路。所以,讀著這本書,或會令你淌淚,但當中滿載的愛,更令你感到人間有情!

想笑口常開?

你有多久沒笑過?   你在工作場所常笑嗎? 「會,因為我的工作需要笑口常開,所謂「對人歡笑背人愁」,尤其是面對投訴時,仍要笑着受人責罵。」 「不會,我對着電腦工作,在工作時段好少笑,有時整天也未曾笑過……」   你在家中常笑嗎? 「我一早上班,很晚才回家。回到家中只見父母在看電視,我問候一句便入房休息,真的很少機會笑。」 「我是家庭主婦,子女已升上中學。我整天忙於買餸煮飯、打掃家居,子女補習之後回家,已到了晚飯時候。他們都是『手機派』,談話的內容只是關於學校與功課,他們常以 OK 手勢來回答,與子女的溝通如此簡單直接,還可以笑嗎?」   你在朋友當中常笑嗎? 「我大約一個月便會相約朋友飲茶『吹水』,大家都分享近況,各自訴苦,很少有甚麼事值得開懷大笑……」   你在教會常笑嗎? 「不知為甚麼,我回到教會總是面露笑容,雖然在講道或與弟兄姊妹交談時不會捧腹大笑,但總不會苦口苦面啊!」   甚麼會令你開懷大笑呢?看一齣喜劇?考獲非常滿意的成績?度過一個開心的假期?到嚮往的地方旅行?或是一些令你難忘的事件,例如:畢業、結婚、子女出生、生日、升職加薪、完成一項艱巨的工作…… 可是,這些事件並非經常發生,那麼,我們豈不是很難帶着笑去活好每一天? 有專家指出,笑能提高免疫力,促進血液循環,並提升記憶力: 科學證實笑能活化大腦,提升我們的記憶力。笑也能增加大腦的α波,讓人放鬆心情,有助於增加記憶效率、提升專注力。 大笑時的呼吸方式,跟深呼吸或腹式呼吸相同,吸進大量氧氣,促進血液循環。大笑時交感神經興奮、血壓升高、心跳加快,臉部、胸腔、腹部和全身肌肉收縮,就像「內臟體操」一樣,消耗的熱量也隨之增加,能鍛鍊腹肌、橫隔肌、肋間肌,以及臉部的表情肌。 大笑過後,副交感神經開始作用,肌肉放鬆,血壓、心跳率跟著下降,血中的氧氣濃度上升,進而強化免疫力。 大笑亦會刺激大腦釋放幸福荷爾蒙——腦內啡(Endorphine),令心情保持愉悅。美國史丹福醫學院教授威廉.佛萊(William Fry)指出,大笑可以增加全身血液的含氧量:「捧腹大笑一分鐘吸入的氧氣,相當於滑船機十分鐘的運動量」。 你或可看一看以下的 YouTube 短片,當中有一套方式幫助你大笑一番,每日只需做 5 分鐘,便能把許多鬱悶、困惑、不安的情緒拋諸腦後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4p4dZ0afivk 縱使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,你更需要愛自己多一點,而且有一位天父永遠愛你,與你同行那艱難的路。正如聖經說:「我因耶和華大大歡喜;我的心靠上帝快樂。」(以賽亞書61:10上)以喜樂代替憂愁,以歡笑代替嗟怨,欣賞周圍一切美好的事物!

人生「過山車」

在剛過去的培靈會,小編有幸聽到陳廷忠牧師的分享,他講論聖經中的一位人物以利亞,講題是「以利亞:我還是死了吧,留下只是活受罪」。陳牧師詳細論述以利亞的屬靈經歷猶如「過山車」般高低起伏,就像人生的坎坷不平,令人不禁反思自己的光景! 以利亞的經歷: 以利亞向亞哈王宣告大旱災要臨到全地。 列王紀上17:1-7 屬靈指數上升 上帝叫以利亞躲在基立 溪旁,那裏有烏鴉供養他。隨着乾旱和饑荒加劇,上帝吩咐以利亞往鄰國的撒勒法去,那裏有一個寡婦會供養他。這窮寡婦和她的兒子經歷了不可思議的事,原本只有一把麵和一點油,竟變成吃不完的食物! 列王紀上17:8-16 屬靈指數進一步上升 以利亞施行神蹟,醫治了窮寡婦垂死的兒子。 列王紀上17:17-24 屬靈指數繼續上升 以利亞再遇亞哈王,挑戰數百位假先知,大獲全勝。最後,上帝聽以利亞的禱告,降雨在地上。 列王紀上18:41-46 屬靈狀況達到最頂峰   以利亞與上帝同行,節節勝利,不免心高氣傲;但他在列王紀上19章4節卻這樣說:「耶和華啊,罷了!求你取我的性命,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。」一直經歷神蹟奇事的以利亞,竟陷入信心的危機,感到沮喪與無力,為甚麼會有如此大的轉變? 小編認識一位朋友,向來對自己的事奉滿有信心,在職場也稱心如意,贏得不少同事及上司的賞識,這使他不知不覺變得自高自滿。他在禱告中常向上帝誇耀自己何等成功,卻踐踏周圍的人,期望得到上帝的稱讚。 有一天,這位朋友在工作上犯了一個大錯,使他突然從高處跌入深淵,弄得滿身傷痕,心中只想逃避,甚至辭職,因為以往常常讚賞他的人都對他變了嘴臉!這個大錯不單影響他的前途,消息更傳到他的教會裏,影響他在教會的事奉。教會的弟兄姊妹嘗試安慰他,但慣於逞強的他反應冷漠,甚至覺得人們在取笑他。最後,這位朋友不再踏足教會了! 直到有一天,有一把聲音對他說:「你知道自己做錯甚麼嗎?你要怎樣改變過來?」他便反覆思考自己究竟是個怎樣的人:自我膨脹?自吹自擂?自以為是?目中無人?以往從沒有人敢去提醒他,在人生的低谷中,他才真正看清自己。於是,他謙卑地向上帝認罪悔改,求聖靈指引他重回正路,明白上帝對他的心意,天天倚靠衪走前面的每一段路! 這位朋友的經歷有點像舊約的先知以利亞,上帝就是藉着一些挫折,叫人回轉,重整生命!你也有過如此的經歷嗎?你又如何走出低谷?不妨把你嘗過的恩典記下來,與人分享,同頌主恩!  

小事大意義

最近 YouTube 流傳一段短片 “Telling Kelli”(《告訴凱利》),內容是關於一個聾啞的小女孩怎樣得聞福音的動人故事。凱利是夏威夷原住民卡納卡毛利土著的後裔,自小又聾又啞,常受到其他孩童的排斥和欺負。她每天都到海灘附近的公園,獨個兒看着孩子們在嬉戲玩樂,自己卻一個朋友也沒有。 有一天,一位年輕的畫家遇上了凱利,嘗試與她溝通,但發覺她毫無反應。這畫家後來才知道凱利是又聾又啞的,於是他去學習手語,希望藉此向她傳揚寶貴的福音。過了一段日子,這畫家帶着他的畫冊再來到公園。他不但用手語跟凱利傾談,令凱利歡欣不已,還在畫冊上繪畫出耶穌的故事,讓凱利明白耶穌的救恩!可是,凱利沒有立刻接受福音,令這畫家有點失望…… 一個下午,這畫家看見一個男孩迎面走來,高聲說:「快去救人啊!」原來凱利墮進海裏!這畫家立即衝去海灘,並跳進水中,把凱利救了上來。凱利在驚惶之餘,更是感激不盡!她後來接受了福音,願意饒恕曾欺負她的人,因為她經歷了上帝的愛! (短片廣東話版:https://youtu.be/sAC7pdZ7jwE?si=mKlRCh5ferfapyYZ)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 你知道上述故事中的畫家是誰嗎?他就是我們的親密隊友 Jonathan,與我們同工多年,更為《與爸造世界》一書繪畫精美的插圖,讓此書在第二屆(2022年)「想創你未來—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」的「繪本組」,以及第四屆(2023年)「香港出版雙年獎」的「圖文書」組別中脫穎而出。 事緣 Jonathan 年輕時在教會的一位宣教士介紹下,認識了剛途經香港的一位美籍女畫家,她很欣賞 Jonathan 的畫作,在 Jonathan 高中的最後一年,便提出可幫助他到美國留學。這一直是 Jonathan 的夢想,但他從沒想過會實現,因為他的家境貧窮,連一張機票也買不起! 這段短片就是 Jonathan 在美國的 Christian Heritage College 進修時拍攝的。為了報答主恩,他願意竭盡全力去帶領主所愛的每一個人歸向主!今天,Jonathan 更花了不少心血,精心繪畫福音書中耶穌的一生,完成《以馬內利—耶穌生平漫畫故事》(上、下冊),讓未認識主的人探索耶穌的生平。 Jonathan 努力完成這套漫畫書,不是為了名和利,而是讓更多人也認識耶穌,給他們的生命帶來希望。你也想一讀這套漫畫書,或推薦親友閱讀嗎?請登入:https://www.aslandesign.ca/immanuel_chinese/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 最後,你也可以想一想:你有甚麼專長能被主使用,去服事有需要的人?例如:烹飪、音樂、美術、手工藝、運動、醫療、講故事、聆聽……記着主曾說:「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,就是做在我身上了。」(馬太福音25:40)這是何等美好!

誰是真朋友?

曾否感到與現實世界越來越疏離,或是這世界變得虛浮不實在?近年許多人都以手機為友,捧着手機追看別人在 IG、Facebook 或 YouTube 發佈的資訊,許多短片、圖片、論述都精彩絕倫、奇異有趣,比起追看韓劇更富娛樂性!這些多元化的影像與訊息滿足了都市人的「八卦」心態,但是觀看得多,有時會令人思緒混亂,難分真假與對錯。 讓我們想一想這些平台或群組對我們的社交生活有甚麼影響? 人人都是專家 在 IG、Facebook 或 YouTube,人人都可以扮「專家」,發表自己的見解。很多人沒有 fact check 便信以為真,並且一傳十、十傳百,以訛傳訛,這些個人的見解便成了「真理」! 在群組之中,朋友亦愛抒發己見,分享自己對各種話題的感受或意見;但若有人提出不同或甚至相反的觀點時,群組便出現分裂,意見不同者相繼退出了群組。 常見祈禱手 emoji 若在社交平台或群組提到自己或親人病了,即時招來許多祈禱手 emoji,以為這就表達了關懷或代禱,卻少有一句安慰的話,或致電問候。人與人的接觸和關係,彷彿被 emoji 簡化或甚至取代了。 朋友雖多,知己難求 在社交平台結識朋友實在容易,只要一 click,便把對方加入為「朋友」。這些朋友可以遍佈世界各地,數目成千上萬,但很少能真正交心,就以 Facebook 為例,試問有誰真的深入認識其中每一位朋友,並坦誠分享心底話?習慣在社交平台上只流於表面的交談,難以深入溝通,久而久之會否令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膚淺? 喜歡找相同 在學校、職場或不同場合,我們常遇到不同性格的人,要與他們和諧共處,便需要學習包容、尊重和忍耐。在今天的網絡世界,理念、取向或愛好相同的人,常連在一起,那些「非我族類」的,就被拒諸於群體之外。結交朋友只是為了圍爐取暖嗎?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 聖經怎樣論到交友之道呢?提摩太後書2章22節說:「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,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、信德、仁愛、和平。」聖經並不鼓勵我們越多朋友越好,素質比數量更重要。聖經提醒我們要找「清心禱告主」的人做朋友,一起祈禱,經歷上帝的恩典,並且一同追求屬乎主的公義、信德、仁愛、和平,彼此守望,在愛裏成長,何等甘甜! 耶穌在世的時候,雖然有很多人跟着祂,向祂求助,但祂真正的朋友不多。耶穌的擇友條件只有一個:「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,就是我的朋友了。」(約翰福音15:14)祂稱那些忠心追隨祂,又遵行祂吩咐的人為朋友,並把祂知道的一切事情都告訴他們。朋友之間如此的道義與忠誠,為我們立下美好的典範。你也渴望有這樣的朋友嗎?

抗抑鬱良方

月前網上瘋傳一條短片,記錄一個女學生由準備考 DSE 至應考當日的情緒變化。她把自己由「爆哭」、失落、失眠、恐懼至「手震」的每一個過程,都拍攝下來,讓我們體會她面對何等的壓力! 有人說:只要懂得積極地面對和處理壓力,就能把壓力化為正面的推動力!可是,大部分情緒問題都是由壓力引起,若問題處理不當,便會惡化成抑鬱。香港城市大學曾透過問卷,訪問共 4,002 名中小學生、教師及家長有關其心理健康的情況,並於6月底發表調查結果: 近三成的小學生認為自己有中等程度或以上的抑鬱(4%)、焦慮(21.6%)和壓力水平(29.2%)。 四至五成的中學生認為自己有中等程度至嚴重的抑鬱(4%)、焦慮(38.3%)和壓力水平(52.1%)。 如何解決這問題?如果你曾是過來人,嘗過抑鬱之苦,長年累月受折磨,今天終於康復了,你願意同病相憐,與患者同行嗎?如果你是樂觀主義者,向來不把壓力當作一回事,很想為那些受情緒困擾的同學打氣,你可怎樣明白他們的感受? 小編認識三位患了嚴重抑鬱的朋友,更曾有自殺的念頭。小編嘗試與他們傾談,開解他們,但發覺這對他們沒有甚麼幫助,只能默默地為他們祈禱再祈禱……作為朋友,這種無助、無力、疲乏的感覺也難受! 有人以為基督徒較少患上抑鬱,因有上帝保護,得到倚靠和安慰。可是,近年越來越多基督徒受到抑鬱之苦,隨着環境轉變而倍感無力與無奈,在十字路口徘徊,不知何去何從!事實上,人生總是充滿挑戰,一個一個問題接踵而來,多不勝數。讓我們從大衛的生平,看看他有甚麼良方去面對各樣挑戰? 上帝稱大衛為「合祂心意的人」(撒母耳記上13:14),這不是指他的生命完美無暇,全然活在上帝的旨意中;而是指他在不同的生活時刻及處境,都與上帝緊密相連,敬畏上帝,回應上帝。 大衛蒙上帝所愛,少年得志,只憑一塊石子便打敗巨人歌利亞。大衛也深得當時作王的掃羅賞識,但掃羅後來因妬成恨,追殺大衛,令大衛不得不亡命天涯!可想而知,這是大衛最艱苦的人生階段。但在逃亡之中,大衛蒙上帝恩領,招聚了一支強大的軍隊,在每次爭戰之前,他都先求上帝指引,並依靠上帝的能力,戰無不勝。在掃羅窮追不捨之際,大衛曾有兩次機會殺害掃羅,但他饒了掃羅的命,因為他尊重掃羅是「耶和華的受膏者」(撒母耳記上24:6)。掃羅死後,大衛更為他哀哭(撒母耳記下1:11-12)。可見大衛尊重上帝的主權,也尊敬上帝所立的權威,相信上帝會在適當的時候實現祂的旨意。 這正是大衛面對壓力甚至逆境的祕訣:在窮途末路中,仍堅守信念,忠心向主,深信主必引領走出困局!當四方八面的困難圍繞着我們,不妨想想大衛的事蹟:越多困難,越要倚靠主,祂會差派天使來帶領你跨過困境!你也願意成為主所差派的天使嗎?

好書獻給主

基督教出版聯會舉辦的「香港基督教金書獎」,今年已是第十屆,目的是提昇出版素質,加強基督教出版價值對生命及文化的影響,並表揚傑出的作品,以及表現優秀的出版機構與人士。 今屆共設立十四個獎項,包括:最佳作者(學術及非學術)、最佳新晉作者(學術及非學術)、最佳編輯(系列及非系列)、最佳翻譯、最佳裝幀設計、最佳作品(學術及非學術)、教會及佈道事工 I(教材及課程)、教會及佈道事工II(非教材及課程)、宣教事工、靈修讀物。本社出版的《筆‧在乎》系列及《靈韻日思》,都參選不同的獎項。 小編很榮幸連續幾屆獲邀為「最佳編輯(系列及非系列)」獎項作評審。今年更喜見在疫情之後,不同的出版機構雖然面對各樣困難,仍在出版事工上努力不懈,藉此傳揚上帝,並把各人領到基督裏。 經過第一回合的評審,便進到第二回合,會見參選書籍的出版社編輯或代表。在面談過程中,深感編輯工作不容易,首先要制定系列和選書,繼而與作者緊密交流,使作品能達到預期的水平,並與設計和排版人員合作無間,盡心盡力管理整個製作流程,且控制成本,還與市場部訂下書籍的推廣計劃。感謝主!參加面談的編輯年資雖各有長短,但他們敬業樂業的精神,實在令人欽佩,更有為着書的名稱,或甚至書中一兩句的用詞而費煞思量。 另一方面,小編在面談當中,聽見出版社慨嘆近年出版的兒童主日學課程,教師本和學生本的印量是 5:1,這比例是按照市場需求,即售出 1,000 本教師本,學生本只售出 200 本。為甚麼這樣?由於近年大量中層家庭移民,一些幼稚園和小學因收生不足而面臨「殺校」;教會的兒童主日學也出現同樣情況,不但教師的人數比學生多,有些教會更不再辦兒童主日學了!求主幫助今天香港的教會「信心越發堅固,人數天天增加」(使徒行傳 16:5),帶領許多未信主的家庭歸向主! 最後,也求主興起更多忠心的文字工作者,縱然不少書室已結業,出版工作困難重重,仍努力為主獻上好書!

聖經有用嗎?

聖經是我們得力之源,你相信嗎?小編近日讀到「哈拿的禱告」(撒母耳記上2:1-10),當中有很多屬靈的亮光,願與大家分享。 哈拿是誰?哈拿生於以色列國靈性最低落的時期,「那時,以色列中沒有王,各人照自己眼中看為對的去做」(士師記17:6)。她是以利加拿的妻子,由於不能生育,常受到她的對頭(丈夫另一個妻子)嘲笑與羞辱,何等痛苦!有一天,她在聖殿哀哭,向上帝祈禱,許願說:「萬軍之耶和華啊,你若垂顧你使女的苦情,眷念不忘你的使女,賜你的使女一個子嗣,我必使他終生歸給耶和華,不用剃刀剃他的頭。」(撒母耳記上1:11)上帝答允她的懇求,賜她一個兒子,就是後來成為以色列第一位先知的撒母耳。 哈拿在撒母耳斷了奶後,便遵守承諾,將撒母耳帶到聖殿,讓他終生服事上帝。哈拿並且獻上這禱告:   1 我的心因耶和華快樂,我的角因耶和華高舉。 我的口向仇敵張開;我因你的救恩歡欣。   2 沒有一位聖者像耶和華,除你以外沒有別的了,也沒有磐石像我們的神。 3 不要誇口說驕傲的話,也不要口出狂妄的言語, 因耶和華是有知識的神,人的行為被他衡量。 4 勇士的弓折斷,跌倒的人以力量束腰。 5 飽足的人作雇工求食;飢餓的人也不再飢餓。 不生育的生了七個;兒女多的反倒孤獨。 6 耶和華使人死,也使人活,使人下陰間,也使人往上升。 7 耶和華使人貧窮,也使人富足;使人降卑,也使人升高。 8 他從灰塵裏抬舉貧寒人,從糞堆中提拔貧窮人, 使他們與貴族同坐,繼承榮耀的座位。 地的柱子屬耶和華,他將世界立在其上。   9 他必保護他聖民的腳步,但惡人卻在黑暗中毀滅,因為人不是靠力量得勝。 10 與耶和華相爭的,必被打碎;他必從天上打雷攻擊他們。 耶和華審判地極的人,將力量賜給所立的王,高舉受膏者的角。   哈拿在第2節說:「除你以外沒有別的了,也沒有磐石像我們的神。」我們的力量來自上帝,不是身處的環境或身旁的人。 第3節提醒我們:「不要誇口說驕傲的話,也不要口出狂妄的言語。」我們一生中,最難學的不是說話,而是沉默。在至高的上帝面前,我們有何足以自誇呢? 第8節說:「他從灰塵裏抬舉貧寒人,從糞堆中提拔貧窮人,使他們與貴族同坐,繼承榮耀的座位。」哈拿讚美上帝的公義, 因祂扶助軟弱的,阻擋驕傲的。在財富不均的社會,這讓弱勢社群得到溫飽,跌倒的人有力量再站起來。 最後,哈拿以上帝的應許結束禱告,第9節說:「他必保護他聖民的腳步」。這份信心使她從流淚的默禱變成讚美和歡呼,也是我們今天落在痛苦中的人無比的安慰!   你又看見甚麼亮光呢?鼓勵你把對你今天別具意義的經文抄錄下來,並且牢牢記着,成為你在生活中得勝的力量。不論你身在何方,面對任何困難,只要你像哈拿那樣,把心裏的愁煩向主傾訴,祂必垂聽,並賜你所需的能力跨過難關。盼望你抓緊每一個與主相交的機會,享受主的同在與同行,常存感恩!

誰來幫助我?

近來聽到很多朋友訴苦,慨嘆人生路上「失」多於「得」,而且問題越積越多,難以處理,快到了一個臨界點…… 在香港,大部分父母都是雙職,工作至晚上七時才放工,回到家中能與子女共進晚餐已是「幸福一族」。子女若年幼,父母便忙於督促他們完成功課,哪有時間建立親子關係?子女到了中學時期,愛把自己關在房中,父母少與他們接觸,即使假日也各有各忙,何來閒談的時間?有時候,父母連子女的喜好也渾然不知!乍看一家和順,但急流可能在暗湧! 另一方面,有朋友舉家移居外地之後,多了時間在家與子女一起,才發覺自己不懂與長大了的子女溝通,看見兒子穿了耳洞,舉止像個外國人,就不禁怒火中燒。加上在外地的收入不穩,只能輕嘆以往在港的事業不再,引發許多情緒問題,感到無助又氣餒! 也聽見很多「50 +」的朋友訴說年邁的父親或母親出現腦退化癥狀,身邊的伴侶甚為擔心,每天跟出跟入,最怕他/她有一日成為失蹤老人。一個人的事突然變成了全家人的事,究竟這種「貼身關顧」對患者好嗎?還有其他方法令患者感到自己受尊重和有價值嗎? 失業問題席捲全球,加上 AI 來勢洶洶,受災最嚴重的當然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,不少惟有繼續升學,攻讀碩士或博士課程。這幾年更流行「躺平」,彷彿是年輕人的取向,既失去工作動力,又感受不到別人的肯定,容易跌入低谷,誘發情緒問題。其實「躺平」的心態如何形成?網上許多文章都曾論及,但至今仍未見情況改善。 你也遇到上述困難嗎?何不積極地尋求協助,並嘗試跳出自己的框框,換另一個角度去看清楚問題,或許找到破解之道?很多時候,解決方法不是一步到位,需要時間去磨合和改變,但在過程中一定有所學習,所學到的日後或會成為別人的幫助。 如果你沒有碰到這些困難,鼓勵你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。你只要成為他們的聆聽者,明白他們的感受,了解他們的情況,引導他們改變固有的想法,嘗試踏出新一步,讓自己有個新開始! 聖經說:「不要為明天憂慮,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;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。」(馬太福音6:34)沒有人知道明天會如何,我們只需抓緊每一天,做好今天的事,明天的事便交託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