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生的選擇

今時今日,由5歲到90歲,每天都要作出不同的選擇,而我們所選擇的,正不斷改變我們人生的旅程。但有些人不敢去選擇,因為害怕承受選擇所帶來的風險或損失,寧願聽命於人,任由別人為他們作出選擇。   讓我們嘗試從一般人的成長階段,看看我們曾作了甚麼選擇:   小學時期,進入父母選擇的學校就讀。在學校裏,可以嘗試去選擇想結交的同學、參與的活動,或有興趣進深的學科。   升上中學後,有了一班新同學,又要重新選擇該與誰更深地交往。到了中四便要選擇在中六的「文憑試」報考甚麼科目。「文憑試」後,更面臨人生重大的抉擇:升讀本港的大學?哪一間好呢?讀甚麼?或是到海外升學?甚至在社會謀生?你還記得在這青蔥歲月裏,你是怎樣跟着一個又一個選擇去走嗎?   接着踏入求偶階段,究竟擇偶條件是甚麼?誰才是「真命天子」,可以同偕白首?據悉香港現今的離婚率頗高,十對夫婦之中就有三對離婚收場,這會影響我們的選擇嗎?之後還要選擇是否生兒育女,負起教養的責任。在今天,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,涉及許多因素與計劃……   與此同時,亦是建立事業的階段,究竟是我們選擇做甚麼,還是由工作去選擇勝任的人?有時候,我們由一份工轉到另一份工,在每天營營役役中,輾轉便過了數十年。有些人可能事業有成,有些人可能潦倒一生,為當初的選擇追悔莫及。近年更添了移民的抉擇,究竟何處是吾家?   聖經許多人物常作出各樣的選擇。創世記13章記述了亞伯拉罕的姪兒羅得作了一個錯誤的選擇。他隨亞伯拉罕離開哈蘭,來到迦南地後,兩人的牛群、羊群、帳棚等財物甚多,他們的牧人更因為資源有限而彼此相爭。亞伯拉罕就對羅得說:「你我不可相爭,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,因為我們是骨肉。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?請你離開我:你向左,我就向右;你向右,我就向左。」(8-9節)於是羅得舉目觀看,選擇了約旦河肥沃的平原。可是,羅得在平原之地漸漸挪移帳棚,直到罪惡之城所多瑪。當上帝要毀滅所多瑪的時候,幸好祂仍顧念身在此城的羅得,差派天使搭救他。   其實羅得走的路是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的,既寬廣又舒適又容易,可以為自己謀劃美好的未來。可是,這路合乎上帝心意嗎?當我們回望前路,可能會為着過往一些錯誤的選擇而感到遺憾,甚至自責和抱怨。但聖經這樣應許:「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;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。」(箴言16:9)上帝滿有恩典,祂不但指引我們一生的路;有時候,即使我們選擇錯了,祂仍可把錯誤扭轉過來!願我們學習在作出選擇時,先求問祂的心意!

念先賢

上月中,小編驚聞素來敬重的屬靈前輩薛孔奇先生因病安息主懷,心裏哀痛不已。薛先生德高望重,多年來堅守聖經真理,努力建立上帝的國度,實在令小編衷心敬佩!   薛孔奇先生在六十年代領受呼召,尚未完成大學學業,便由美返港,參與事奉。他先在靈光書室服事,後來在福音證主協會擔任第一任總幹事,當時他只是三十多歲。數十年來,薛先生堅守使命,致力推動聖經教導和主日學事工。他更有胸懷普世的天國視野,在全球華人聚居的不同地區成立「證主」。與此同時,他亦參與創立多間與出版、宣教及教會事工相關的基督教機構,包括視障人士福音中心、香港教會更新運動、《時代論壇》等。   猶記得 Everyone Press Ltd 最初創立的時候,曾得到薛先生多番提點和鼓勵,教導我們要看得遠、想得闊、落得地,忠於使命,不負所託。他尤其叮囑我們:在黑暗的世代,更要靠主站穩!面對周圍的環境,這確是金石良言。   本社有幸在大約三年前,為薛先生製作了一套六本的電子書,名為「薛孔奇‧觀」。當中收錄了薛先生由1990年代至2020年初發表過的文章,記述他的事奉人生中的點點滴滴、對基督教會和機構的真知灼見,以及對聖經教導事工的異象與委身。最重要是他多年來如何成為上帝的器皿,承載上帝的恩典,跟隨上帝的引領,努力建立上帝的國度。盼望能給新一代一點反思與啟發,讓異象傳承下去。   歡迎閱讀及免費下載:https://www.everyonepress.com/hsueh/

2023,最想靠主無憂?

踏入2023年,新冠疫情日趨嚴重,第六波的爆發似是山雨欲來。市面上紛紛出現「搶購潮」,尤其是醫療藥物,兩三年前的境況又再歷歷在目!每天從電視或電台廣播,聽到「確診」數字節節上升,不禁令人擔心疫情加劇,又憂慮缺乏物資,更煩惱家中仍有人未注射疫苗。這種種牽掛使我們每天都帶着忐忑不安的心情,背負着負面的情緒與壓力。 其實,我們已在疫情的威脅下,度過好幾個寒暑,當中究竟累積了多少智慧與經驗,讓我們更有把握地面對前面的風風雨雨?作為基督徒,還記得耶穌在曠野如何面對魔鬼的試探嗎?耶穌不是用焦慮來面對,而是用聖經的話語來對症下藥。   1. 從上而來的平安 此時此刻,我們需要從上而來的平安,不要陷入驚恐之中。我們要相信,世界雖在震動,但我們有一位坐着為王的上帝。詩篇29篇10節說:「洪水泛濫之時,耶和華坐着為王;耶和華坐着為王,直到永遠。」所以,即使四周看似失控,我們的主仍在掌管一切。   2. 要轉眼仰望主 有時候,最影響我們的心,莫過於眼前所見的事物,例如媒體發佈的一些數據,或是網路流傳的一些消息。這都使我們整天提心吊膽、憂心忡忡。聖經記載彼得曾要求耶穌,讓他從水面上走到耶穌那裏去,可是當彼得看見四周的風甚大,便害怕起來,大喊:「主啊,救我!」(馬太福音14:30)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。所以,我們要常常求主幫助,讓我們的眼目不是只看風浪,而是定睛於主。   3. 叫人安定下來 使徒行傳記述保羅被押解往羅馬途中,他乘坐的船遇到極大的風浪,連最熟悉水性的水手都驚惶不已。但保羅沒有因為自己身為囚犯,便沒有膽量把上帝的使者告訴他的話,向船上眾人轉述。他站起來說:「現在我還勸你們放心,你們的性命一個也不失喪,惟獨失喪這船。」(27:22)保羅這番話叫全船的人心裏都安定下來。 耶穌也曾對我們說:「在世上,你們有苦難;但你們可以放心,我已經勝了世界。」(約翰福音16:33)耶穌囑咐我們「放心」,但這「放心」不該只停留在我們的生命裏,也要從我們傳給周圍的人。面對疫情的起起伏伏,願我們都得着從上而來的平安與力量,不讓恐懼吞噬我們的心!

2023,最想天天都開心?

這三年來,你是否失去了很多?例如:沒有出外旅行?摯親離世?家人離港?失戀?失去工作?被迫轉行?失去喜樂?有人這樣經歷過:   三年前,我任職航空業,疫情令我失去了一份可以環遊世界的「筍工」,也失去一班志同道合,在工作上一起打拼的拍檔。沒有了工作,才發覺我身旁的男朋友只能共富貴,不能共患難,結果我跌入了人生的谷底。   兩年前,姊姊為了她的兒女,決定一家移居加拿大。姊姊與我的關係最親密,我絕對支持她這個決定,於是立刻搬回家中,與年邁的父母同住。以往為着工作,我在機場附近租了一個單位居住。今天遷回舊居,想不到慣了獨居的我,與父母同住一間細小的房子,竟然產生很多問題。是否父母年紀老了,變得比以前囉嗦?是否我慣了一個人生活,再沒有耐性去了解父母的需要?每日吵吵鬧鬧,真的很煩!   想不到新冠病毒把我們的關係扭轉了。一年多前,爸爸中了「新冠」,當時還未有抗病毒的特效藥。我十分彷徨,該如何保護70多歲的媽媽?應否送爸爸入院?新聞報道急症室「爆滿」,不如讓爸爸留在家裏,至少我可以照顧兩老。突然間,父母變得「聽話」又合作。媽媽住在我房間,爸爸關在他的房間裏;我就是廳長兼清潔隊長;幸好有鄰居幫忙把日常用品和食物放在我家門口。過了一星期,爸爸再沒有發燒或咳嗽,第一次聽見他對我說:「阿囡,多謝你!幸好有你在家,否則後果不堪設想……」之後,我們的關係越來越融洽。由於我留在家中的時間多了,也開始更多認識我的父母。   在這瞬息萬變的三年裏,我急速地成長,變得成熟和老練,學習面對和處理無數湧現的問題。在當中更明白喜樂之道,在於信靠。誠如聖經說:「你們不要憂愁,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。」(尼希米記8:10下)願你也找到這力量之源,可以天天開心過日子!

2023,最想除掉口罩?

經歷三年多戴口罩的日子,許多人期望可以真面目示人,但這可以嗎?除下口罩,又會帶來甚麼隱憂?   隱憂一: 有專家表示香港人已習慣戴口罩好一段日子,這三年多以來,香港人長期在口罩保護下,身體對病菌的抵抗力變差。所以,若除下口罩,便要有心理準備,可能會容易染病,尤其是透過空氣傳染的疾病;但也不用太擔心,身體會逐漸適應,慢慢增強抵抗力。 小編記得兒子初上幼稚園時,經常生病,不是發燒就是咳嗽。醫生說大部分幼兒未上幼稚園之前,大多留在家中,接觸人少,環境也較衛生;可是,上了幼稚園後,每日接觸不下二十人,容易感染細菌,只要身體適應了,就能提高免疫力! 要改變一個習慣,原來要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。無論適應期是長是短,都要有耐心去面對因轉變而產生的問題,循序漸進地過渡了,便進入新生活。   隱憂二: 有中學生表示已習慣帶口罩,頗喜歡不讓人看見自己的臉孔,因為自覺樣子平凡,有時連自己也不喜歡從鏡中看見自己。若果真的不用戴口罩,對不少人來說,這是一場惡夢啊! 小編記得媽媽曾說:中學生埋怨自己長得不美,是正常不過的。有一次,小編向媽媽抱怨:「為何把你的女兒生得這麼醜?」媽媽卻淡然地回了一句:「你在媽媽眼中是最美的!」這簡單的一句話,小編記在心中三十年!美與醜根本沒有絕對的標準,現在流行「人工美人」,簡單如手機程式,也可以把樣子變得美!   隱憂三: 這幾年習慣了隔着口罩與人溝通,大家看不清各自的面部表情,例如:驚惶、失望、歧視、嘲笑、憤怒……但如果有一天不用戴上口罩,許多令人討厭的表情,都盡收對方眼底,甚至招致反目成仇,大家不得不留意啊! 與其無可避免,何不改變自己?耶穌在世,也曾遇上許多表裏不一,甚或面目猙獰、恃強凌弱的人;但是耶穌在「登山寶訓」教導我們:「溫柔的人有福了!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。」(馬太福音5:5)以弗所書4章2節也說:「凡事謙虛、溫柔、忍耐,用愛心互相寬容。」這確是彼此溝通之道啊!   其實要抵抗外間的病毒,必須增強自身的免疫力。同樣地,要有健康的心靈,更要與主保持親密的關係。歌羅西書4章2節說:「你們要恆切禱告,在此警醒感恩。」你願意嗎?

數算主恩

《青年聖歌 II》載有「數算主恩」這首詩歌,讓我們在困難中可以學習去唱:   1. 有時遇見苦難如同大波浪,有時憂愁喪膽似乎要絕望, 若把主的恩典從頭數一數,必能叫你驚訝立時樂歡呼。   2. 有時掛念世事如同挑重擔,有時背着十架覺得苦難堪, 若數主的恩典疑惑就飛去,必能叫你快樂立時讚美主。   3. 每逢遭遇爭戰不論大或小,不要喪膽因主早已得勝了, 深知主有恩典必甘願扶助,安慰引導我們一直見天父。   副歌:主的恩典樣樣都要數,主的恩典都要記清楚; 主的恩典樣樣都要數,必能叫你驚訝立時樂歡呼。   在《聖經》的詩篇30篇5節,也談到上帝的恩典:   因為,他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; 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。 一宿雖然有哭泣, 早晨便必歡呼。   約翰福音1章14、16至17節說:「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們中間,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。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,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……從他豐滿的恩典裏,我們都領受了,而且恩上加恩。律法本是藉着摩西傳的;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。」   保羅又怎樣談到他如何蒙主恩典呢?他在哥林多後書12章9節說:「他對我說:『我的恩典夠你用的,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。』所以,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,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。」   你若在2022年經歷許多不如意的事情,令你感到焦慮、不安,甚至氣餒,何不改變一下,每日數算主恩?正如保羅說:「既是靠恩典,就不憑行為,不然,恩典就不再是恩典了。」(羅馬書11:6)   盼望你在這個月裏,靠着上帝的恩典,把埋藏心內的一切苦毒、創傷、憤恨都除去,並將那些曾傷害你的人與事,都完全交給主,由祂為你施行公義。願你懷着感恩的心迎接 2023 年!

儲存……數算……

人人都喜歡儲存東西。若是不信,不妨開啟你的電腦,看看當中的儲存空間是否經常不夠用,已有 1,000 GB 的外置硬碟,還要加上 iCloud、One Drive、Google Drive……但為何仍是 FULL>>>>?   又請打開你的手機,手機內的電子相簿已有 8,000 張相片……若非電子檔案,你會像以往一樣,把這 8,000 張相片逐一塞進一本本相簿裏嗎?   我們在生活中原來儲存了這麼多東西!究竟這些東西有多少是值得一生保存的?有多少是可以隨時刪掉?或保存 7 年,甚至 20 年後才可以刪掉?看來每樣東西都有其「時間值」……   另一方面,人人都喜歡數算……但數算的是甚麼?   數算金錢?不!這是以往常做的事,現在有了「電子錢包」就不用逐一數算了。不過,有時用多了錢也不為意,比以往危險得多!   數算物件?不!以往有空時喜歡數點一下鞋、衫、手袋、首飾……但經歷這三年疫情,很多時候要 work from home,或多或少戒除了購物的習慣,家中沒有甚麼值得去數算。   數算錯處?對啊!社會的「不是」、教會的「不是」、朋友的「不是」、家人的「不是」……總有許多不合心意的「不是」可以數算!尤其這三、四年間,太多的「不是」、負評、是非……批評成了一種潮流,不少人都追隨這潮流。   你曾數算你的年歲嗎?你曾求問上帝要你活到多少歲嗎?上帝或許有一天會這樣回答你:   「你的手機和電腦儲存了多少關於我的東西?有多少是對我的記念? 在你每日數算的東西裏,最令你數不盡的是甚麼?是別人的錯嗎?是某人對你不公平嗎?是某人曾得罪你嗎?他們年年都留在你的記憶中,讓你每一年都數算他們犯過的錯無數次? 你有沒有數算過我對你的恩典?我有多少事情,常在你的心中?」   上帝創造我們,讓我們成為祂的兒女。如果你是爸爸,你最想你的子女怎樣?百分之百的爸爸都想子女活得開心。與物質和金錢相比,心靈的喜樂、平安、滿足,才是最重要,這正是每一位爸爸對子女的心願!   我們在天上的爸爸也希望你活得喜樂、平安、滿足,你知道這生活的源頭在哪裏嗎?願你我在迎接 2023 年來臨之際,一起立志追求美好的生命。哪怕已是 50 歲,或是 90 歲,有主的同在,心靈常充滿力量!

聖經中保羅的兩難

若是可以選擇,你會渴慕在天家與基督一起,還是在世與所愛的人天長地久,並且努力完成在世的使命?保羅在獄中寫腓立比書時,正面對生死的抉擇:他該渴慕為主殉道,還是獲釋而繼續傳道呢?   保羅在腓立比書1章21至24節說:「因我活着就是基督,我死了就有益處。但我在肉身活着,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,我就不知道該挑選甚麼。我正在兩難之間,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,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。然而,我在肉身活着,為你們更是要緊的。」   這段經文道出保羅的矛盾心情:一方面渴望離世與主同在,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還未完成在世的使命。在這兩難之間,他選擇了前者,「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」(第23節),甚至說「這是好得無比的」。為何保羅寧死也不願活呢?因為他這樣就可以脫離所有苦難,不再需要忍受各樣的痛苦。更重要的是,保羅知道他死後可「與基督同在」,這是多麼美好!   保羅已不是為了丟不下「世界」而心中交戰。他和那位在天上的主有很親密的關係,內心嚮往天上的事。可是,保羅隨即改變心意,他說:「然而,我在肉身活着,為你們更是要緊的。」這是因為他甘心遵從主的心意,願意在世上努力完成主所託付的使命。對保羅而言,他的使命就是宣教,他不但是為主而活,也是為他的弟兄姊妹而活,要好好牧養、訓練並造就他們。   對於身患惡疾,或面對許多困難,或活在痛苦之中的人,特別體會保羅為何渴慕離世與主一起。然而,從保羅在兩難之間的取捨,我們更認識到活着不是只為自己,而是為許多人的益處,這使我們更有力量去過每一天。當我們明白到主給我們的託付,以及因我們的見證而能使許多人蒙恩時,必然更願意為主捨棄一切,過着分別為聖的生活。   我們都相信生命是在主的手中。但你會怎樣過在世的日子?你是否也明白上帝託付給你的使命?也許不像保羅般要去宣教,但上帝在你身旁託付了許多需要你照管的羊群,你有沒有想到要為他們好好活出每一天呢?願一起努力向着主的標竿直跑!

最難遵行的金句

耶穌又對眾人說:「若有人要跟從我,就當捨己,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。」(路加福音9:23) 沒有人不愛自己,怎可能捨己呢?   耶穌在屋裏坐席的時候,有好些稅吏和罪人來,與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坐席。法利賽人看見,就對耶穌的門徒說:「你們的先生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?」耶穌聽見,就說:「康健的人用不着醫生,有病的人才用得着。」(馬太福音9:10-12) 人人都喜歡與意氣相投的人一同吃飯,大家有傾有講;對於那些惡名遠播的人,卻是避之則吉。但耶穌為着祂在世的使命,甘與他們一起!   耶穌對銀庫坐着,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。有好些財主往裏投了若干的錢。有一個窮寡婦來,往裏投了兩個小錢,就是一個大錢。耶穌叫門徒來,說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這窮寡婦投入庫裏的,比眾人所投的更多。因為,他們都是自己有餘,拿出來投在裏頭;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,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。」(馬可福音12:41-44) 在股市大跌、經濟下滑,一片「結業潮」下,不少人嚷着要積穀防飢。基督徒遵行十一奉獻已是十分艱難,何況把所有積蓄都獻上?   人到我這裏來,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、妻子、兒女、弟兄、姊妹,和自己的性命,就不能作我的門徒。(路加福音14:26) 最令我們牽腸掛肚的,常是我們的家人。怎可能愛主多於我們的家人,甚至自己的性命?很難啊!  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;不是惡這個、愛那個,就是重這個、輕那個。你們不能又事奉神,又事奉瑪門。(馬太福音6:24) 今天的社會文化鼓吹要為生活拼搏,努力賺錢,爭取更美好的未來!很多時候,我們口裏宣稱愛主多於愛錢;但實際上真能做到嗎?   你的仇敵若餓了,就給他吃,若渴了,就給他喝;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。(羅馬書12:20) 你們聽見有話說:「當愛你的鄰舍,恨你的仇敵。」只是我告訴你們,要愛你們的仇敵,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。(馬太福音5:43-44) 在黑暗的世代,越來越多滿口謊言、表裏不一、踐踏別人來抬高自己的「仇敵」。耶穌卻說要給他們吃和喝,還要愛他們……啊,怎可能做到?反倒恨不得上帝快來審判他們!   你們聽見有話說:「以眼還眼,以牙還牙。」只是我告訴你們,不要與惡人作對。有人打你的右臉,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;有人想要告你,要拿你的裏衣,連外衣也由他拿去;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,你就同他走二里;有求你的,就給他;有向你借貸的,不可推辭。」(馬太福音5:38-42) 被欺負的感覺很難受,這傷痛有時更延續一段長時間。耶穌叫我們不要與惡人作對,那是否任人欺負呢?不!耶穌其實提醒我們,不要存報復的心,也不要心懷不平,以致自己也跟惡人一樣行惡。但我們面對這些情況,能忍耐得到嗎?   主啊,要遵行祢對我們這些囑咐,實在需要祢加力和憐憫!我們明白人的一切不快樂、失控與猜忌,都源於人沒有在祢的愛中。求祢幫助我們把所有憤恨、自私和自義都交給祢,倒空自己的心,才有空間讓祢的愛注入,使我們的生命轉化,更明白主的心意,也更能跟隨主。阿們。

最富挑戰的一句話

今天,我們都活在一個荒誕的世界。不少人自以為是上帝,說起話來像審判人的罪;也有不少人指鹿為馬、顛倒是非,令人分不清真假與善惡;亦有不少人為了一己私利,四圍行騙……其實欺騙行為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,而且不斷「發酵」,例如:你若被「傳銷」騙過一次,便覺得所有銷售員都是騙人的。   小編認識一位女士,曾經歷兩段刻骨銘心的愛情,但最後都受騙,成了別人的「小三」。這並非電視劇的情節,而是真人真事。她多次問上帝:是否從小缺乏父愛,便會喜歡較成熟的男士?是否成熟的男士總喜歡隱瞞自己的婚姻狀況?她第一次在愛情路上遇到騙子,人們只會取笑她傻;但是當她重蹈覆轍,人們就罵她是刻意破壞別人家庭的「小三」,沒有人再相信她的解釋。作為基督徒,這個「基督徒小三」的稱號更把她壓得抖不過氣來,還要承受背後許多閒言閒語。   這位女士情路坎坷,屢遇騙子,難道她沒有為自己的終身大事求問上帝?或是求上帝賜她智慧,作出精明的選擇?也許上帝已提醒過她,但是大部分沐浴在愛河中的人都不能自拔!   這位女士從此失去與朋友交往的信心,只埋首於工作中,盼望時間能治療她心靈的創傷。多年之後,她得以療癒,能與身邊的人重建信任。這一切源於她讀到聖經所載耶穌的一件事蹟:   文士和法利賽人帶着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,叫她站在當中,就對耶穌說:「夫子,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。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。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?」他們說這話,乃試探耶穌,要得着告他的把柄。耶穌卻彎着腰,用指頭在地上畫字。他們還是不住地問他,耶穌就直起腰來,對他們說:「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,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。」於是又彎着腰,用指頭在地上畫字。他們聽見這話,就從老到少,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,只剩下耶穌一人,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。耶穌就直起腰來,對她說:「婦人,那些人在哪裏呢?沒有人定你的罪嗎?」她說:「主啊,沒有。」耶穌說:「我也不定你的罪。去吧,從此不要再犯罪了!」(約翰褔音8:3-11)   耶穌的教導與今天荒誕的社會文化背道而馳,你有足夠的平安、信心與智慧,去抵擋這樣一個利益掛帥、自以為義、聯群結黨的世界嗎?你能分辨善惡,為受欺壓者發聲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