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來聽到很多朋友訴苦,慨嘆人生路上「失」多於「得」,而且問題越積越多,難以處理,快到了一個臨界點……
在香港,大部分父母都是雙職,工作至晚上七時才放工,回到家中能與子女共進晚餐已是「幸福一族」。子女若年幼,父母便忙於督促他們完成功課,哪有時間建立親子關係?子女到了中學時期,愛把自己關在房中,父母少與他們接觸,即使假日也各有各忙,何來閒談的時間?有時候,父母連子女的喜好也渾然不知!乍看一家和順,但急流可能在暗湧!
另一方面,有朋友舉家移居外地之後,多了時間在家與子女一起,才發覺自己不懂與長大了的子女溝通,看見兒子穿了耳洞,舉止像個外國人,就不禁怒火中燒。加上在外地的收入不穩,只能輕嘆以往在港的事業不再,引發許多情緒問題,感到無助又氣餒!
也聽見很多「50 +」的朋友訴說年邁的父親或母親出現腦退化癥狀,身邊的伴侶甚為擔心,每天跟出跟入,最怕他/她有一日成為失蹤老人。一個人的事突然變成了全家人的事,究竟這種「貼身關顧」對患者好嗎?還有其他方法令患者感到自己受尊重和有價值嗎?
失業問題席捲全球,加上 AI 來勢洶洶,受災最嚴重的當然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,不少惟有繼續升學,攻讀碩士或博士課程。這幾年更流行「躺平」,彷彿是年輕人的取向,既失去工作動力,又感受不到別人的肯定,容易跌入低谷,誘發情緒問題。其實「躺平」的心態如何形成?網上許多文章都曾論及,但至今仍未見情況改善。
你也遇到上述困難嗎?何不積極地尋求協助,並嘗試跳出自己的框框,換另一個角度去看清楚問題,或許找到破解之道?很多時候,解決方法不是一步到位,需要時間去磨合和改變,但在過程中一定有所學習,所學到的日後或會成為別人的幫助。
如果你沒有碰到這些困難,鼓勵你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。你只要成為他們的聆聽者,明白他們的感受,了解他們的情況,引導他們改變固有的想法,嘗試踏出新一步,讓自己有個新開始!
聖經說:「不要為明天憂慮,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;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。」(馬太福音6:34)沒有人知道明天會如何,我們只需抓緊每一天,做好今天的事,明天的事便交託主!